[摘 要]高校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使命。要充分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文化育人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原则,深入推进校园文化提能增效行动,全面抓好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任务,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地见效,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高校;文化育人;提能增效;培育时代新人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高校要以打造精神文明高地、文化强国要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强以育人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校园文化提能增效行动,以数字化赋予新动能,构建高水平文化育人体系,以持续的高质量文化供给、春风细雨般的文化浸润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坚定师生的文化自信,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育人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文化育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为高校深化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中,尤其要深入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坚定文化自信,持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高校文化育人思想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善于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和不竭源泉。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断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化提质增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践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找准切入点,抓实着力点,把握关键点,既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又要加强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环节衔接协同,探索出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文化育人体系和综合式立体化实施路径。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个根本目标,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文化育人,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文化素养、有社会责任的人才。
充分认识高校文化育人的重大意义
文化育人是高校的使命所在、职责所在,是高校高质量发展、“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是高校服务社会、引领风尚的重要表现方式。
文化育人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双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一流的大学文化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流的大学文化具有高度的引领力、凝聚力、传播力、影响力,是厚重历史和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辩证统一,是开放和包容的合二为一,是人才培养的力量源泉。高校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以大学精神统领大学文化建设,以一流文化建设引领和贯穿高校“双一流”建设全过程,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以一流文化孕育一流人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贡献力量。
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使命,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立身之本。文化育人既体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育人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文化培育什么样的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伦理道德文化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实践密切相关;革命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砥砺前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是当代大学生沉浸其中、日用不觉的文化滋养。高校应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优势,构建一体化文化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文化育人是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路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文化的发展趋于多元化,相互渗透并不断融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和复杂,构建与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比以往更为需要和迫切。文化育人的功能集中体现在通过正向文化输出,潜移默化地浸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德育和美育的培养过程。文化育人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路径,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对繁荣校园文化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2023年,教育部在推动各地各高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中对校园文化提能增效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育人是思政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优良的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景观、丰富的文化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好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将有效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准确把握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原则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高校推动文化育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校园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强大精神动力和丰厚道德滋养。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高校肩负着不断增进青年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崇高使命。高校推动文化育人,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智润心。重庆大学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专题课程建设项目100余项,深化课程思政,使大学生自觉接受科学理论的武装、全面领会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崇高信仰、树立远大理想、把握历史主动,在真理的旗帜下,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的文化育人,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开展文化育人,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重庆大学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与日常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训实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转化为实际行动。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校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应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用现代技术赋能文化焕发新活力,不断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重庆大学积极推进“数字重大”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GIS(地理信息系统)、VR/AR、智能交互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等技术,开展校内文物数字化和展览展陈布置,让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引得来学生、留得住学生、影响得了学生,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进而增强文化自觉。
坚持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方法。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文化是由精神、制度、环境、行为等多方面组成的复杂系统,在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还在不断发展更新。这就决定了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是个整体工作、系统工程,必须将其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全过程。重庆大学将文化育人纳入“双一流”建设、“十四五”规划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总体安排,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分工、推进合作、绵绵发力、汇聚力量,以久久为功的韧劲,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
全面抓好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任务
推动文化育人工作,需要高校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文化育人与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有机结合,聚力抓好校园文化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协作协同文化育人机制,持续强化高质量文化供给,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坚定文化自信。
以抓好顶层设计汇聚育人强大合力。高校开展文化育人需要从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现实定位、未来愿景中去整体认知和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发展阶段,确立阶段目标和努力方向,引领全校师生员工参与其中,并借助可利用的社会文化资源,汇聚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重庆大学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责任单位牵头、有关单位配合、全校参与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和文化育人体系建设责任单位,明确分管领导、联络员,建立沟通机制、会商机制和协同推进机制,从全局发展的视域布局文化建设,一体化建设文化育人体系,发挥一流文化的引领作用,真正贯穿学校党的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等各环节,确保形成有效合力。
以深化文明创建提升校园文明程度。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进程,创建全国文明校园涉及领导班子建设、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阵地、教师队伍、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多方面,统筹推进文化育人工作至关重要。重庆大学以创建全国文明校园为契机,将文化育人纳入文明校园创建的全过程,让文明之风深入校园,有力推动文化育人深入开展。自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以来,学校持续巩固深化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成果,统筹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校园创建、校园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建设,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参与到文明校园的创建和成果巩固深化工作之中来。
以文化平台促进文化育人品牌打造。提升文化育人质量,离不开校园文化载体和平台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类平台和阵地作用,不断打造特色文化育人品牌。重庆大学高度重视校内文化平台建设,大力发挥学校承建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大学)的协作协同作用,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共同主办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先后赴渝、鄂、川等地区开展演出500余场,社会反响强烈。用好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川剧)传承基地,开设全校性川剧文化通识课、公共选修课,打造“川剧舞台美术工作坊”,以幽兰戏曲社等学生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师生及校园的浸润作用。发挥校史馆、图书馆、立德树人展览馆等育人功能,开展学校历史文献整理研究与挖掘,多形式呈现展示,以科学家精神塑造自信自强的时代新人。
以强化协作协同提供优质文化资源。优质的文化资源能够很好地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高校应加强校内外优质文化资源整合,高效有序地推进高雅艺术、戏曲、非遗进校园,使师生足不出校便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活动。以重庆大学为例,学校积极打造文化精品“走出去”,《巴女拓影》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原创话剧《何鲁》《土木年华》入选第八届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公演剧目,艺术表演类节目《川剧传奇》《你手中的百合花》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组织高水平专业院团演出“引进来”,汇聚京剧、民乐、非遗等优质文化资源,联合举办文化作品展,深受师生欢迎。加大创作力度“升上去”,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等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放飞梦想——重庆大学青春歌会”网络观看量超百万,参与打造的《舞动千里江山·2021》网络点击量累计破亿,学校文化育人覆盖面不断扩大、影响力显著提升。
[本文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大学)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舒立春: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大学)主任】
原载2023年第15/16期《中国高等教育》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