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实践应用,需要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用贯通和知信行合一,需要把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应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中心任务,就需要全党凝神聚力、全国人民勠力同心,扎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发展。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这既为丰富和创新党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实践要求,也为扎实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实践应用作出了思想指导。
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是一条支撑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的不间断的生命线。从采纳和引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本土化和具体化,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原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陆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说,百余年来,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根脉不断、弦歌不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了最具时代精神和实践价值的党的理论创新的最高成就,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作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大成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孕育并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党的二十大系统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可以说,从改革发展稳定到内政外交国防再到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领域、诸多范围,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深深植根并结合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宏阔实践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变动不居的伟大实践,也是极其鲜活而生动的实践。从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到致力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鸿篇巨制接续书写。众所周知,实践的变化要求思想理论也随之发展变化,而具有前瞻性、符合规律性、富于指导性的伟大思想理论又能指导和引领着人们的实践不断走向前进。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既会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指导,也会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伟大政党,富有革命创新精神,善于思想武装和理论创新,始终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创新就要跟进一步。而理论每前进一步,思想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前所未有地具有了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指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逆转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步骤。在前进方向已明确、发展蓝图已绘出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至关重要的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有效地转化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思路、方法和能力,转变为增强和激励亿万人民群众奋进新时代的豪情、意志和信心。科学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重要基础,是号召亿万党员群众方向一致、目标一致、思想一致、行动一致的根本保障。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和引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思想上的大统一,我们的事业才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崇高而伟大的目标,是为实现中国的国富民强和世界的繁荣发展而确立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就是凝结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经验总结和哲学精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要求各地各方在领会其思想精髓和理论要义的基础上,转化为具体工作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转化为实践过程的方针、政策和做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果,从而保障既定目标的实现。
准确把握用好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实践要求
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实践应用,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用好这一成果的实践要求。
一是要原原本本地学好思想理论,扎实做好思想武装和理论教育工作。要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应用,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原原本本地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做好思想武装和理论教育工作,在读原著、学原文和悟原理中提高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把握从思想理论到政策方法的内在逻辑,在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中感受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思想理论魅力和精神实质。就此而言,既要从贴近普遍真理的高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一般规律性和普遍原则性,感知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从掌握基本原则的深度把握这一思想的适用性和效用性,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理论转化为能够与实际工作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政策方针和策略路线。
二是要明明白白地确立理论自信,切实铸牢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思想认同。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非常深刻、全面的学问。因此,在那些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人提出的‘理由’中,常常看到引自马克思的只言片语,特别是引证得不对头的地方,这是不足为奇的。”在日常的思想理论学习中,常常存在着装点门面、大搞形式主义的行为,看似热闹的学习实则浅尝辄止、收效甚微;也往往有生搬硬套、大搞教条主义的行为,看似忠诚的研读实则流毒千里、害人不浅。对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既不能搞低级红也不能搞高级黑,既不能片面化也不能庸俗化。我们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需要明明白白地确立对该成果的理论自信,既看到认识真理把握真理的复杂性和过程性,又要在扎实汲取思想能量和理论力量的基础上巩固好理论自信,确立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和理论成果科学性的高度信任,切实铸牢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崇高而真挚的思想认同。
三是要踏踏实实地抓好成果转化,在推进理论应用中提升行动实效。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认同的效果只见于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要把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应用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来,要求各行各业都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具体实践中。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从切实领会党中央精神和方针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精准把握党中央的根本思路和基本意图,做到贯彻党中央要求到位到底到实处,不偏差不走样。另一方面,也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党中央提出的方针和原则有效地转化为解决本地区、本领域和本部门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落地和落实,切实推动矛盾化解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促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实现党和人民奋斗目标的实际成效。
【作者宇文利,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原载2023年第17期《中国高等教育》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