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闯出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新路 提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感和贡献度

发布时间:2023-10-20 作者:陆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为使命,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建成特色高水平大学为目标,闯出一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路。

[关键词]教育强国;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当前,教育强国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吹响“冲锋号”,而作为龙头的高等教育,必然发挥着强劲高效的支撑引领作用。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指明了战略性方向。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瞄准国家战略,明确发展定位,谋划未来布局,牢固树立特色化办学、内涵式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探索和践行服务行业、聚焦产业,巩固优势、强化攻势,坚守本色、凸显特色,立足地方、辐射各方的发展新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践行使命担当,贡献智慧力量。

坚持爱党爱国、强党强国的价值追求,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对于教育强国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牵引带动作用,直接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民族复兴历史进程。因此,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将自身优势特色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战略部署、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彰显与党共担当、与祖国共成长、与时代共奋进的办学追求。

突出政治引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把党的领导作为办学治校的最大政治优势,把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切实巩固和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对标对表高校党委“六个过硬”、院系党组织“五个到位”、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优化并严格执行校院两级党政议事决策制度,聚焦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发力,推进星级党支部创建与党建“双创”联创联建联动,在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中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以纯粹的政治忠诚和强烈的政治担当为规划蓝图的制定实施、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干部人才的考察培养、重大项目的申报创建、思想文化的传承弘扬等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的大事把关掌舵、保驾护航。

突出需求导向,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从诞生到发展,依托鲜明的行业背景,结合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蕴,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面闪亮的旗帜。面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和高校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想实现声誉和实力争先进位,就必须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邃的战略眼光观大势、谋大局,紧紧围绕国家、地方、行业关注和需要的重大问题、重要任务、重点领域,立足自然禀赋,塑造竞争优势,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质量,将自身打造成为既与国家、时代发展高度契合,又与行业、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动力引擎和创新高地,向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坚持对接行业、融入地方的育人定位,努力造就骨干领军人才

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做好人才培养这一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永续发展的工作。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实现人才自主培养的桥头堡,应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使命。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集育人本色与办学特色为一体,与区域、行业协同构建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明确培养造就大批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发展急需的骨干和领军人才的目标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将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作为长远之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立德树人成效和校园精神风貌,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所指、使命所系。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着眼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把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课题,把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作为人才须具备的第一能力素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四个服务”的科学内涵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行业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植入校园文化沃土,汇聚校内外各战线力量统筹抓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易班”及各类新媒体平台网络思政教育等重点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着力构建“五育并举”高质量育人体系,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开拓国际视野、砥砺奋斗精神,致力于培养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中坚骨干力量,甚至在一些领域卓有建树的领军人物。

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作为因应之举。面对我国新发展格局,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转型的趋势,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应时、应势、应需,加快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产业和区域发展对人才类型、规格和层次的要求与期待。要基于高校自身特色和发展实际,优先支持一批有历史积淀、比较优势突出、行业发展支撑力强的学科,努力建成高峰学科、一流学科;重点建设一批符合专业认证标准、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毕业生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打造出金牌专业、一流专业;同时,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所在地区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等情况,积极培育一批与地方良性互动、与产业耦合共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学科专业集群,提升人才供给精准度。要将多学科多专业分类建设、融通发展的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工程技术能力、理解表达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为现代产业和智能社会输送中流砥柱式人才。在此基础上,针对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能力突出的学生,进一步加强思辨力、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培养,激励学生争当引领时代潮流的“领头羊”。

将锻造实践创新能力作为破局之道。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始终明确自身定位和服务面向,使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紧跟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与技术升级的步伐,紧贴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园区、联合实验室、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科研课题等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专业技能和科学精神,造就更多“并跑型”“领跑型”青年英才,切实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融合发展。

坚持服务需求、作出贡献的创新导向,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高校是科技创新策源地,应当坚持“四个面向”,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优化校园创新生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要结合自身办学类型定位,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为目标,在助力行业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重点发力。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对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大部署、产业重大需求、群众重大关切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效的行动力,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社会进步相关的现实问题,加强有组织科研,持续推进项目、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与地区政府单位、行业高科技企业、高水平大学深化战略合作,以“揭榜挂帅”等方式积极争取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科学布局技术创新研究基地、高端智库、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实体建设,从基于自身实力的“单打独斗”向集中各方力量的联动集成攻关转变,全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提升科技的竞争力和贡献度。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梗阻”,推进机制改革。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应本着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赋权机制改革创新,赋予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资源调配、技术路线决策等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完善科技产权和转化收益方式,充分调动各方合作积极性,打通科技到经济的“最后一公里”;构建既符合科研规律、又满足市场需求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机制,以高效规范的合同化制度化管理模式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化教师科研评价制度,树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考核奖励等工作中的比重,有效激发教师开展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

围绕“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在跟踪关注前沿、尖端科技领域重大问题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入行业和区域需求折射出的基础性关键性科学问题,加强凝练和分析,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做好基础研究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有机结合、相互贯通,勇于开展“前无古人”的探索实践,催生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为重大科技突破奠定理论基础。

坚持多措并举、多元评价的引培政策,全面塑造人才资源优势

强教必先强师。囿于与部属重点院校在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力等核心指标上的差距,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常常陷入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盘不活的困境,唯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校战略,增强争夺人才的勇气魄力和服务人才的真情实意,在人才工作上解放思想、创新举措,才能在由“痛”变“通”的过程中破冰突围。

持久发力,筑牢师德师风底线。高校要恪守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认真落实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将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作为首要考察内容,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严把教师入口关。要将师德教育和养成融入教师岗前培训、政治理论学习、业务能力培训、课堂教育教学等方面,引导广大教师争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要通过举办新教师入职暨老教师荣休仪式、教师节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事迹报告会、校领导与教师午餐畅聊会等特色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可以同步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与反面警示作用,大力选树和广泛宣传师德优秀典型,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师德失范问题。要推动师德师风工作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各级责任落实,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力度。

综合施策,巩固“稳培引用”成效。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拓展引才聚才渠道,不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而是要与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实际和未来发展规划相匹配,又与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相呼应,实现人才与校、地、企发展无缝对接。要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区分院士、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人才、优秀博士等不同层次人才,推行“一人一策”式引才方案,科学合理确定薪资待遇和考核条件,在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或积极协助,探索实施如聘任院士为特聘教授、学科专项招聘、博士后人才汇聚、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尤其是针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关键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在薪酬、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生活服务保障等各方面给予特别支持,着力集聚一批高端人才。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发挥好国家级和所在省(区、市)人才项目的引领驱动作用,并创新实施高水平人才遴选培育工程、青年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工程等校级特色项目,建立健全选拔退出机制,切实推动高层次人才、优秀中青年骨干、青年后备军等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统筹考量,立好人才评价标尺。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与行业相伴而生,与所在区域紧密相连,更要注重建立健全破“五唯”、立“多维”的人才多元评价机制,以使教师队伍更好适应地区发展、产业结构对育人、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新要求。在教师考核评价中,要强化立德树人成效要求,推动青年教师职称晋升与担任班主任、本科生导师等学生工作经历挂钩,将思政工作成效评价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干部选任等重要参考依据,全覆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共融互促;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要求,明确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前景,关注学科专业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考核、晋升等工作;重视科研成果质量要求,在教师职称申报中,区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的不同价值,进行分类评定,延长评价周期,全方位、多维度考量申报人能力水平与实际贡献,杜绝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数量堆积,切实提升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陆 林: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3年第18期《中国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