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1-15 作者:屈小博 张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摘 要]中国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将对不同教育阶段产生系列连锁反应。政策应对需要未雨绸缪、科学规划未来教育资源布局,重点解决各类教师结构性短缺,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顺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关键词]人口结构变化;学龄人口分布;教育布局

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将深刻影响教育的供求以及教育布局调整。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需要充分研判人口结构变化对未来教育布局的影响。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学龄人口结构

中国人口规模在持续增长后进入拐点,生育率持续降低使人口面临负增长挑战。中国人口规模在2000年以前,基本每十年人口增量都超过一亿,而2000年之后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这一趋势也体现在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水平上,自1982年以来,中国死亡率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出生率则在2000年出现断崖式的下滑,并在其后一直保持着迅速下降的势头。到2020年,出生率已下降到与死亡率相差无几。人口增长状况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相对变化,在中国死亡率水平已基本稳定的背景下,持续低生育率导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趋近于零,而且伴随育龄人口的不断减少以及社会普遍生育意愿的进一步下滑,未来中国的生育率将面临持续的低水平。

老年人口占比不断攀升,人口老龄化加剧。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占总人口数的13.5%,已经达到联合国所定义的深度老龄化水平。1982年以前,中国老龄人口占比由于人口的迅速扩张而有所下降,随后,在人口结构中的占比便在不断扩大。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所反映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尤其严重,十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的增长就达到了4.6%。这意味着包括劳动年龄人口在内的其他年龄段人口占比都会下降,中国目前及未来的劳动力供给水平都将有所下降。

各学龄段人口占比不断下降,对中国的教育布局和教育资源调整将产生深刻影响。1990年以来,虽然各阶段学龄人口占比有所波动,但整体来看其在人口占比中都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处于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下降最为显著。学龄人口整体占比的下降不仅意味着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数量的下降,同时也为中国的教育布局提供基础依据。中国教育资源在数量上供不应求的状况将随着人口结构转变而有所改善,教育发展的重心应从数量扩张转移到质量提升上来,从而在应对未来发展过程中更好提升人口综合素质。“负增长、低生育、老龄化”是中国人口发展所面临的长期趋势和特征。面对快速的人口结构变化和不断加剧的老龄化,不仅要加快构建人口转变新形势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更要从根本上提升劳动力的教育素质,及早应对人口变化超预期提前到来的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产生深刻影响

从不同教育学段上看,新出生人口快速萎缩短期影响幼儿园供给数量和质量、中期影响中小学供给数量和质量、长期影响高等教育供给数量和质量。人口结构快速变化,将深刻重塑教育供求关系,教育供求关系将从原先的供给不足转变为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中长期不同教育学段招生规模将快速下降,部分教学主体将会关闭。从高等教育供给上看,根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普通本科招生、职业本科招生以及高职(专科)招生规模为1001.32万人,高于2022年新出生人口数。这表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从中长期看也将出现供大于求的特征,潜在大学生的数量将扭转长期增长的现象。较低的生育率将加剧中国高等学校生源竞争,部分高等院校(如民办)可能将面临停止招生甚至关闭的潜在风险。国际经验也表明,以少子化、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为例,近年来日本已出现部分私立高等院校因生源减少停止招生、运营困难的现象,部分本科院校的学生数量更是不足千人。另一方面,生源数量的减少将推动不同教育学段趋向于小班化、精英化教学,班级规模不断缩小、生师比下降,教学质量也相应得到提升。目前,幼儿园、小学、高中的生师比均呈现明显下降的特征。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各教育学段近些年来均呈现出总体规模收缩、班级规模缩小、生师比下降的特征。随着青少年人口数量的减少,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程度将进一步加剧。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高低是决定有限生源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得不有效应对需求侧减少的外在冲击,在发展重心、办学理念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未来,随着入学人口数量的减少,各教育学段的教学质量将会有所提升。

从教育类型上看,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被提到更高的地位。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侧重生产技术的实际应用,普通教育注重于综合性知识的传授。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将导致劳动力短缺,部分职业的缺口数量猛增。例如,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需求缺口近3000万人,家政、养老领域需求缺口达4000万人。作为面向就业市场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然而,劳动力市场中对有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用人需求明显高于有效供给,企业层面的用工调查也表明中国存在较大的技能型人力资本缺口。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与人口转型所引致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导致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劳动力在技能上无法有效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从中长期看,职业教育适龄人口总量下降,意味着当前“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在未来需要动态性调整。中职教育要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主要抓手,致力于破除招生数量的硬约束。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存在无生可招的困境,“高职规模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的政策在实践中操作难度不断加大。高等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建设一批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育人机制,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由此可见,未来教育类型要重点补齐技能型劳动者供需缺口,大力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从教学方式上看,要准确识别不同人群的多元化教育需求。人口总量的减少意味着教育资源配置的总量问题在逐渐减弱,但随着人口素质的提升,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将是未来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针对高等教育,人口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意味着未来工作人口的工作年限将进一步延长。高等教育不仅需要提供应对新技术快速应用和迭代升级的教育模式和培训项目,而且需要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位类型,以满足劳动者灵活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此外,高等教育也应注重培养从事老年教育和学龄前教育的高素质人才,以充分应对人口结构转变所引致不同生命周期的教育需求,夯实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因此,未来教育方式的提供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提供多元化教育方式。

从教育空间布局上看,城乡人口流动重塑教育空间布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资料显示,人口流动仍然呈现出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的特征。人口大量流出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教育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单位教育成本急剧上升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对于农村地区和人口大量流出的县(市、区),教育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已经逐步显现。人口流入地区(如城市)面临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压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速度与高速推进的城镇化不相符,教育分布“城市大而挤、农村小而空”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因人口的快速流入增加了学位供给压力,一些特大城市频繁出现“学位预警”的现象。而在农村地区,“一生难求”的学位供给过剩现象较为普遍。除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资源分布外,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需要平衡好人口和空间的分布,尤其是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将长期存在,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大量流入地区要加大高等教育的供给,以充分满足人口流入地对高等教育需求总量及多样化的日益提升。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要统筹优化,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格局。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构建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群、都市圈的联动发展格局。由此可见,人口流动改变了教育资源分布的空间布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需要重新与人口变化相匹配。

针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教育政策建议

人口结构快速变化、人口负增长将会导致未来教育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出现学校招生困难、生源减少、小班化教学、班级规模缩小、生师比下降等一系列变化,需要及早对初中等教育进行研判布局规划,在此基础上,顺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第一,考虑人口结构对短、中、长期教育的影响,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布局。教育资源布局应以人口变化为依据,总体上中国义务教育将进入以城市教育为主的时代。幼儿园、中小学学校建设和学位供给要具有前瞻性,要从短期的“相机决策”向中周期“未雨绸缪”的转变。针对高中以下的义务教育布局,注重居住地与学校的空间距离,保障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对于人口流出的地区,重点解决教育资源零星分布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集中教育资源供给,做好教育资源顶层规划,加大高等教育有效供给,加快构建强弱联动和跨区整合的教育资源共享和调节机制。在人口快速流入地区,要加快实现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有针对性地解决好教育资源数量供给不足的问题,扩大学位容量和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存量,重点解决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的问题。

第二,重视教师培养的结构性问题,全面提升教师人力资本积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体系,适应人口转变下教育资源布局带来结构性错配的问题。从总量上看,教师队伍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从结构上看,教师不仅总量少而且音、体、美专业教师缺口更大。因此,可及时调整高等师范专业设置,扩大音、体、美、劳、通用技术、学前、托育和特教专业规模,科学设置文化科目专业规模。针对艺术、体育、科学等小课类教师缺乏的结构性问题,在教师培养、使用中及时调整。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补齐欠发达地区、农村师资供给缺口。提升国家级高等师范教育基地的教学科研水平,完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强化教师队伍后备力量培养。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批“大国工匠”。加快建设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等教育师资队伍。

第三,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未来教育资源配置应充分考虑在校生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打破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与户籍挂钩的制度藩篱,流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将子女入学条件与社保缴纳年限、居住年限挂钩,简化入学条件,多渠道地增加学位供给,尽快调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要求。实现流动人口子女平等的入学权利,政策体系要由“堵”转为“疏”。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中央财政加大对流入地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发挥社会资本以民办教育的方式在人口流入地的教育补充作用,落实“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的制度,共同建立起流动子女教育经费多层级政府共担机制。

第四,顺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要正确处理好人口结构转变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要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下功夫。在低生育率时代始终绷紧“后继有人”这根弦,更好地服务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高等教育为主要抓手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既要与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相适应,又要兼顾不同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既要与当前所处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相适应,又要未雨绸缪、充分应对未来高等教育供需关系的重大变化,加快实现发展模式从“大而全”向“世界一流”转变。在人口转变趋势下,高等教育要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将专业课程教育融入“适老化”的理念,帮助高校学生具备“适老化”观念、掌握“适老化”技能和培养落实“适老化”行动意识。

第五,增加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建设老年教育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要重视老年教育工作,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建设一批高质量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改变传统老年教育的教学内容,加快研发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群体数字技能课程,重点加大对老年群体的数字技能培训。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充分发挥互联网整合远程老年教育多媒体课程资源的作用,多渠道供给老年教育资源。在全社会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营造全社会老年教育氛围,实现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在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经济影响及政策研究”(编号:72141310);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乡村振兴与人口流动研究”(2023YQNQD038);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院科研项目“成都市老龄化态势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CYY-2021-02-02)的研究成果]

【作者:屈小博 张琛,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原载2023年第18期《中国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