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走出一条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行知路”

发布时间:2023-11-23 作者: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40多年来,我校几代教师扎根乡村,坚守初心,旨在帮助乡村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走出一条乡村教育现代化之路。乡村办学面临许多挑战,不同发展阶段我们致力于解决三大难题:一是乡村学校的生存问题,乡村办学条件差,要想方设法留住教师和学生;二是乡村教育的公平问题,要避免封闭办学,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三是高质量教育问题,要提升办学质量,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

怀揣解决三大难题的坚定决心,努力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解决乡村学校育人实际问题,我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1年开办行知班,1985年创办行知小学开始,开展小幼衔接、劳动教育、家长学习班、不留级、良师成长、村级大教育等6项实验,推动村校协同,整合乡土课程资源,普及了初等教育,解决了学校生存问题。第二阶段,1994年创立了行知基地,开展“三农”体验、赏识教育、三小课堂、教师发展学校、小学小班化、中华文化浸濡等6项新实验;率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了城市带动乡村、乡村反哺城市的良性互动局面,促进了教育公平。第三阶段,2007年设立了行知苑对外交流中心,开展世界学校共建、马来西亚行知教育携手行动、五好陶娃评价、中学小班化、青奥学校创建、孔子课堂等6项新实验;利用友好交流活动开发文化融合课程,产生了广泛影响,提高了育人质量。第四阶段,2015年至今,组建了教育集团,开展教学做合一、以美育人、研学课程、云播课程等4项新实验;梳理和总结大情怀育人体系,优化育人生态,推动品牌共享,带动了国内外200多所学校开展行知教育实验。

历经四十余载的探索,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引领,以培育乡村新人、创办一流乡村学校为目标,以大情怀育人为主线,以行知教育实验为抓手的乡村教育现代化之路!

一、开辟“生活即教育”的行知教育实验“育人道路”

在这场持续40多年的教育实验中,我们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始终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引领,用一个个扎实的实验推进制度创新,改造了学校生活,转变了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动方式。

(一)满怀敬仰、全面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将“知”“行”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gàn”字,寓意知行合一。行知教育实验以此为实践哲学,强调“我”字,即师生都要从“我”做起,高扬主体精神,做学习、工作、生活的主人,成为有担当的人;聚焦“爱”字,达成被“爱”,引导施“爱”,启发自“爱”,成为有情怀的人;抓住“真”“事”“用”“新”“大”“恒”“乐”等字,修炼知行合一这门“大课”,将哲学理念转换成教育行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是该理论的本体论,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教育要依靠社会力量,应济社会需要;“教学做合一”是方法论,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行知教育实验系统运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坚持劳动教育,突出体育、美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五育融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师是一个需要爱与奉献的职业。陶行知写过一首小诗:“傻瓜种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几十年来,我们心系学生,扎根乡村,主动放弃进城、提拔的机会。我们就是要甘做这样的“傻瓜”,捧着一颗奉献的心,大胆“开辟”,勇于“创造”,不断提高学校育人质量,不断提升师德境界,做学生和人民心目中的“四有”好老师。

(二)用扎根性、长程性、掘井式的持续实验破解育人难题

40余年一以贯之,我们在怀疑中起步,在挫折中坚持,在规律上坚守,在收获时共享,不断深化实验项目。1981—2021年,我们累计开办了104个行知班,开展了22项行知教育实验,贯穿村校一体、城乡联合、国际交流、文化共享四个阶段,涉及德育、课程、教学、管理各领域,面向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构成了落地生根、扎实丰满的实验体系,有效破解了一系列乡村教育难题。

2011年,我们正式明确提出“行知教育”核心概念,标志着行知教育实验进入自觉实践、自觉构建的新阶段。我们认为,这一实验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扎根性”,扎根教育现场,直面问题;二是“长程性”,与时俱进,持续探索,及时将实验成果转化为学校价值导向和工作制度,转化为师生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三是“掘井式”,反复推进,持续深入,系统构建,不断深化育人方式变革。

进入新时代,我们继续深化行知教育实验探索。2018年,实施了支持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开展行知教育实验的公益项目,选拔行知教育实验主持人,开展自我成长、家庭建设、班级经营、学校发展四个层面的实验。编印了《行知教育实验手册》,阐述七项实验原则:不忘初心,自觉担当使命;理念认同,终身并肩携手;从我做起,实验与人同行;放出样子,扩大实验影响;四个层面,同步推进实验;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实验;搭建平台,充分共享智慧。目前,我们已带动国内外6个国家60多位教育同行设立“行知教育工作室”,与国内外200多所学校携手合作,初步形成“行知教育实验共同体”。

二、构建“爱满天下”的大情怀“育人体系”

陶行知先生给后人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最动人、最有力量的就是“爱满天下”的大情怀,“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40多年的探索中,我们鲜明地提出了大情怀育人的教育主张,构建了大情怀育人体系,形成了体现独特儿童观、教育观、学校观、课程教学观的本土教育话语方式(见图1)。

(一)“爱生命”的育人理念

首先,大情怀育人理念包含四大要义:一是关怀生命,让每个生命感受被爱、自觉施爱、学会自爱,让生命成为爱的聚焦、源泉和堡垒;二是关注生长,尊重生命生长的客观规律,既欣赏盛开的鲜花,又善待迟开的花苞,拒绝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让每个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三是关切生机,尊重生命主体,相信生命潜能,理解生命差异,通过成长性评价滋养生命、激发生机;四是关心生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为生命提供丰富、健康、自然的文化生态。

其次,大情怀育人理念呈现四个特征:一是以德育人,以大爱为育人的核心;二是价值育人,以理想信念为育人的灵魂;三是实践育人,以知行合一为育人的支柱;四是以美育人,以审美品格为育人的境界。

再次,大情怀育人理念拥有三个机制:一是以“深情”为引领机制,解决“方向”问题,我们坚守教育信念,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二是以“真情”为驱动机制,解决“动力”问题,倡导“学会赏识”“花苞心态”,不放弃、不伤害、不小看任何生命,在爱的实践中实现爱的传递;三是以“融情”为凝聚机制,解决“性能”问题,倡导“人人都是学习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创造者”的大教育观,凝聚智慧,协力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育人生态。

(二)“有担当”的育人目标

大情怀育人体系旨在培养持续的学习者、自觉的教育者、积极的创造者。培育学习力、教育力、创造力,能够让人自觉成为终身学习者,进行自我教育,影响他人,还能勇当开拓者,学以致用,创造美好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大情怀育人着重培养担当品质,因此我们设立“一训三风”。校风“大志、大气、大爱”强调理想信念、自立自强、责任担当;教风“坚持、感激、成长”倡导坚持初心、感激所得、全心成长;学风“扎根、舒展、绽放”寓意厚植仁爱之根,身心舒展,在勇于担当中绽放;校训“还能更精彩”意指肯定过去,指向未来。

我们创造了“五好陶娃”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计吉祥物“陶娃”,制定《陶娃规》,实施“五好陶娃”评价,分学段拟定学生成长目标,运用“优点卡”评价技术,力图培养“手脑并用、快乐舒展、淘气可爱、灵气十足、友爱互动”的全面发展型学生。

(三)“重实践”的育人路径

我们打造了“生活德育”“生长课程”“生机课堂”三大育人路径。“生活德育”以爱的实践为核心,把德育融入乡村生活,融入村校、城乡、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被爱、自觉施爱、学会自爱。“教学做合一”的“生长课程”旨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场景丰富的综合实践课程。“生机课堂”则需要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的主体意识,开展“小问题、小探究、小展示”,帮助学生在做中成长。

(四)“可共享”的育人生态

1. 环境生态。我们大力提升学校硬件,为学生营造优美环境。学校既建造现代化的教学楼,也完整保留了村小原貌。现在,学校不仅有茶艺馆、陶艺馆、军事模型馆、生命安全实训馆等特色场馆,还有茶园、菜园、果园、荷园等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园地。同时,学校周边有50多个农户接待站,20多个劳动实践协作基地,将校园向社会延伸。

2. 文化生态。我们建造行知文化广场,敬立陶行知雕像,设计学校标识“陶花”、吉祥物“陶娃”;营造“用心用情,共建共享”课程文化、“含苞待放,生机盎然”教学文化、“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教师文化、“合情合理,通情达理”管理文化……我们还制定《行知文化建设纲要》,希望让小学校也能办出大教育,感受大文化,成就大事业,让乡村学生也能享受精彩教育。

3. 教师生态。教师强则教育强。我们着力塑造教师优秀品格,营造良好教师生态。强调教师要做“真心良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努力读好“行知”“实践”“生命”这三本大书,始终坚持在“做人”基础上实现生命价值。

三、形成“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与教学“育人范式”

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行知路”意味着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来源于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始终强调以“做”为中心,突出实践品格,先后开展了12项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实验探索,创新育人方式。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长课程”

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活资源课程化,学校课程系统化”的思路,在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我们运用联合策略,让课程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生长在真实的生活中,形成了“基于生长、滋养生长、促进生长”的培植乡村学生生活力的生长课程体系,为“村校一体、城乡联合、国际交流、品牌共享”的大情怀育人实施路径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中,生命涵育课程群涵盖6个学校课程领域,包括校本课程50多个。社会实践课程群有6个门类,分为24个模块,100多门课程。

实践使我们发现,整合乡土资源完全可以开发出满足乡村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的课程体系;乡村丰富的课程资源也可以反哺城市,满足城市学生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需要;整合乡村和城市文化资源可以开发出吸引境外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课程;城乡学生携手,中外学生相遇,又成为开发“交往课程”的契机。

(二)充满信任、富有美感的“生机课堂”

教师捕捉学校生活场景、家庭生活场景、社会生活场景、虚拟生活场景中的教学意义并应用于课堂,用“花苞精神”呵护学生心灵,使课堂生机盎然,让学校成为学生每天都想来的地方。

1. 创造性运用“小先生制”。培养学生“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的学习主体意识,让学生做互敬互爱的小朋友、即知即传的小先生、自动自立的小主人。操作层面以“小问题、小探究、小展示”为学习形态,实行“板块式”学习流程,让课堂焕发生机活力。

2. 遵循6条原则(12个学会)。落实尊重、信任、理解、包容、激励、提醒六条原则,不放弃,不歧视,不抱怨,不逼迫,让“花苞心态”成为师生的共识。

3. 3个维度评价课堂学习。一看有没有“聚焦事件”,事是场景、任务、引擎,事源于教学计划,也源于生活,课堂上学生要有事可做。二看有没有“改进工具”,教学工具为学习提供支持,用学问手册、学习单、课堂观察量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用优点卡、五好陶娃等工具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三看有没有“收集证据”,证据让学习“可见”,教师要在学习流程中收集、记录事实与数据,评价学习的完成度。

四、搭建“社会即学校”的协同“育人平台”

我们始终致力于凝聚教育合力,运用联合策略,坚持开放办学,构建“人人受教育,人人办教育”的协同育人格局。

(一)村校协同,共建家校社互动、中小幼衔接的村级大教育平台

20世纪90年代,我校面临资源不足难题,我们积极开展村级大教育实验,让学校融入乡村,乡村帮助学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农民教育、教师教育齐抓共管,共同发展。2011年学校设立中学部,自此中、小、幼和基地共同推行生活教育,倡导一致的办学理念,通用文化标识,管理协同,资源共享,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城乡协同,校内外互动,共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平台

1994年,我校创立行知基地,陆续建成了生活体验区、室内体验区、户外种植区、文体活动区、素质拓展区,并开辟了校外半径5公里核心资源区、10公里拓展资源区、100公里研学资源区,内外联通,为本校学生也为众多学校提供乡村实践体验课程,满足了育人需求,也带动了乡村发展,成为全国研学实践教育领域的排头兵。

(三)国际协同,共建令人向往的中外师生文化交流平台

我们设计了“融进行知文化、亲近乡土文化、触摸南京文化、领略长江文化”系列活动课程,吸引了众多国外师生。2007年,我们创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实施了新加坡学生中华文化浸濡项目、美国孔子课堂项目、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项目、“一带一路”华文学校行知教育论坛项目等,每年吸引上千名境外师生学习中华文化。2009年,我校成为国家汉办(现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外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基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文教师累计开办了40多个研修班,培训华文教师超过1000人,分享行知思想和育人经验。

实践证明,乡村教育并不是落后教育的代名词,乡村教育有着自身的美好品质和独特价值。通过不断探索与挖掘,乡村学校也能够攻克各种难题,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未来,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深入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凸显乡村学校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推动行知教育实验共同体建设,让大情怀育人走得更远,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实验,付出更大的努力。(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人民教育》2023年第17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