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推动“县中振兴”?来看湖南常德的六大机制

发布时间:2023-12-26 作者:黄恭福 李小球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教育资源短缺、办学条件薄弱、学校之间高考竞争日趋加剧的实际,湖南省常德市县域普通高中也曾采取唯分教学的“县中模式”。“县中模式”的大面积实施,虽然部分迎合了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创造了高考“大捷”,铸就了常德“县中辉煌”的瞩目成绩,但这种不可持续的高中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偏离了学校育人目标。自2002年以来,常德市坚持市域统筹、整体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经过20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全市县中“百花齐放、优质发展、整体均衡”大面积高质量的“常德现象”,实现了常德普通高中整体发展水平高、整体均衡度高、整体和谐度高、整体质量高、人民满意度高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六个机制”可以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党政长期持续重教的传承机制

20年来,常德始终坚持把办好教育作为市县两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标志性、系统性、接力性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是常德市县各级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多年来,常德党政部门坚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科学调整县中布局,累计投入约30亿元,推动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向县城和大型中心镇集聚;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入约20亿元,增(改)建普通高中教学用房和运动场馆、更新补充教学设备,积极化解“大班额”;全面剥离化解县中债务,累计化债8亿元,让学校轻装上阵安心办学。二是常德市始终坚持把办好县域普通高中作为市、县两级重点民生工程。坚持不搞一家独大的“超级中学”,各县(市、区)重点建好至少一所优质高中,鼓励支持一般高中特色发展、梯次发展、齐头并进。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新老班子积极作为,主动传承,以改革者的勇气、韧劲和眼光,共同维护常德普通高中教育行进在优先发展、优质均衡的轨道上。

二、市域整体规划实施的推进机制

自2002年以来,常德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加大对市直和县(市、区)普通高中优质发展的整体规划,聚焦全市教育发展“人财物、教育生态、内涵发展”等突出问题,加快研制实施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举措。先后出台“常德教育二十条”“教育强市”“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市域内县中整体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和组织保障。

“教育二十条”:激发教育内部活力。2003年,“常德教育二十条”将常德的教育工作分解为20个系列指标,包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育行为、培育名牌学校、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搞好教育督导评估、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等。2003年,桃源和石门县委、县政府率先在全市启动了县一中新校区建设,新校区占地面积400—500亩,占据城区最好位置;2022年8月,常德最后一个县域省示范性高中新建(改扩建)项目全部完成,这极大改善了县域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为县域高中优质均衡有特色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常德教育二十条”各项指标的有效落实,不断激发了教育内部活力,使常德基础教育进入到优先发展的快车道。

“教育强市”:统筹区域整体推进。2007年6月,常德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教育强市,先后下发《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常德市建设教育强市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教育强县评估标准,结合教育督导工作,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评估。对按时实现教育强县目标的单位,市委、市政府正式授予“教育强县”称号,对逾期不能实现目标的追究党政主要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常德“教育强市”全面实施以来,教育保障水平和教育质量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化建设”: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质。文化育人的核心内涵是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影响人,以文化塑造人。2010年,常德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意见》,在全市中小学大力建设“雅致校园、书香校园、快乐校园、创新校园”,基本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色,如澧县一中的“书院文化”、津市市一中的“车胤文化”、汉寿县二中“书香·儒雅”校园文化、石门县五中“劳动文化”等。

三、涵养教育生态的保护机制

常德市将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合理控制县域内民办高中比例,促进公民办高中学校协调发展,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一是公民办学校协调发展。常德市县中共有学生6.05万人,其中民办县中3所,在校学生2299人。县中95%以上学生在公办普通高中就读。全市3所民办县中学校管理规范,没有向县外“管道输送”优质生源或违规招生等现象,有效维护了区域内良好的教育生态。二是城乡布局整体发展。自2018年以来,常德市根据新出生人口变化,科学调整县中布局,先后高标准迁建了5所县一中,高质量整合了9所农村高中迁入县城区办学。目前,常德市所有县中学生都集中在县镇就读。全市位于乡镇的7所县中(含鼎城区)也将适时启动进城办学计划。科学合理的“县镇乡”学校布局,也是常德县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招生招聘规范发展。常德市自2007年启动教育强市并大力推进过程中,县中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了普遍提升,但也出现了追求升学率、成建制补课、学校间非良性竞争等突出问题。为此,常德市坚持树立科学治理观,严格规范招生和办学行为,在全省较早实施“阳光招生”政策。2014年,桃源县一中就实行了招生指标分配到辖区内初中学校的招生制度。目前,桃源县一中、鼎城区一中90%的指标分配到校,汉寿县一中80%的指标分配到校,全市其他区县优质高中指标生比例均达到50%以上。四是教师招聘有序发展。在教师招聘上,编制、人事、财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充分信任学校,给学校教师招聘自主权,学校享有根据实际需要在高校自主招录教师的“便捷”,近三年支持县中自主招聘教师1200余人。积极倡导“好学校培养好教师”,城区(县城)高中不到农村县中抢挖优秀教师,而是从大学毕业生中自主培养优秀教师,让县中优秀教师留得下、教得好,维护县中健康发展生态环境。

四、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的实践机制

教育是个慢功夫。对教育部门而言,要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常识,抛开浮躁心理和急躁情绪,坚持稳定渐进是办好教育的前提。一是始终践行科学的教育观。常德市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用心用情用力帮扶成绩薄弱学生成长。全面贯彻“抓全体、抓全程、抓全面”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围绕全体学生和全部学校抓质量,围绕全部学段抓质量,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抓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招生由“一把尺子”转向指标到校;推动分班由“掐尖分等”转向平等均衡;推动办学由上下分层转向特色分类。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大的办学特色。各县中加强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和选修课程建设,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尤其注重德育、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的落地落实,积极探索实施学校特色课程。如澧县一中大德育课程体系,桃源县九中学校篮球特色文化,津市市一中学生社团活动课,澧县六中音乐体育课程群,安乡县一中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石门县一中校本阅读、大劳动课程等。三是打造美美与共的课堂教学。常德市始终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持续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变革,创新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从“知识传输课堂”“能力培养课堂”到“素养导向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课堂模式群。如桃源县一中“生本课堂”、澧县一中“卓越课堂”、桃源县二中“智慧高效课堂”、鼎城区一中“渗透课堂”、安乡县五中“学导式课堂”等。

五、传承教育情怀的高素质校长队伍建设机制

校长群体治校经验的接续传承,朴实教育风气的长期熏陶,成为常德县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常德市特别注重办学理念传承,规避简单行政思维,坚决摒弃将县中校长作为解决干部级别或安置的途径,在校长选拔任用方面,始终坚持“充分信任、积极放权、长期稳定”的基本原则。

常德市选拔校长主张“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全市40所普通高中的校长中,36位是从学科教师、班主任等一线岗位提拔使用的。校长成长注重学校基层多岗位历练、办学实践锤炼、办学思想提炼和学校文化凝练,长此以往造就了一支“懂教育、爱教学、知管理、能负重”的专家型校长队伍。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充分信任校长,在教师招聘、干部任免、学校建设等方面给予学校充分自主权,全方位支持,零干扰服务。校长管理一所学校短则10余年,长则20余年,让校长能长期安心治学、精心治校。“前哲流风、日新其格”,是常德“校长文化”的突出特征。常德市充分发挥名优校长群的文化优势和群体优势,实施校长梯队培养,做到举贤用能、优中选优,接续薪火、弦歌不辍。30年来,前任校长发现、培养、提拔、指导后任校长成为常德校长群体发展壮大的特有机制和文化。正是这种特有的校长成长路径,常德涵养出一支有理想信念、有教育情怀、有责任担当、有管理智慧的校长群。

六、尊师重教的全社会共建机制

常德市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办教支教助教,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师以从教为荣,民以助教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部门支教解难题。建立部门对口联系学校制度,切实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大事、难事、急事。各级职能部门在投入保障、规划审批、队伍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积极为县域高中学校筹措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开通绿色通道。二是社会助教讲反哺。常德楚风楚韵文化浓厚,尊师重教传统历久弥新。2002年在全国率先设立“9·8助教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全面做实做强市、县教育基金会,总存量达4.5亿元,县市区一中基金分会奖励师生每年在100万元以上。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纷纷为学校“慷慨解囊”,助教助学资金近2亿元。三是群众帮教树新风。常德地处湘西北,深受湖湘文化熏陶浸染,尊师重教传统历久弥新。当地广大群众普遍信任支持学校,不干扰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全市上下整体联动,推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打造了一个家校社“命运共同体”。社会各阶层广泛尊敬教师群体,尊师重教成为全社会集体共识,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黄恭福、李小球 作者单位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人民教育》2023年第21期,原题为《湖南常德:六大机制助推“县中振兴”》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