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熊杰 通讯员 刘鸿敏)前不久,在厦门市五缘音乐厅,一场音乐会在雷动的掌声中落幕。观众用简单的手语向台上的孩子们表达赞叹和鼓励。这场演出的主角是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管乐团的学生。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管乐团取名为“星之梦”管乐团,乐团成员以听障学生为主。该乐团成立于2017年,目前有成员28名,其中25名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另3人是有孤独症或智力障碍的培智学生。乐团成员能演奏小号、长号、圆号、长笛、单簧管、萨克斯、打击乐等7种乐器,形成了一个标准的简配版管乐团。
“其他城市有盲生乐团,但组建以聋生为主的特殊学生管乐团,我们应该是全国首创。”学校管乐团领队教师陈旭飞介绍。
《铃儿响叮当》《我有我的精彩》……专场音乐会上,乐团学生带来5首合奏曲和7首独奏曲。
“排练这场音乐会前后花了两个多月,但为此我们已准备了三年。”陈旭飞说,乐团虽然曾多次登台演出,但都是表演个别曲目。三年前,他们产生了想要办专场音乐会的想法,希望为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自信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排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演奏水平,这一想法终于变成现实。
听不到声音,要如何学习音乐,如何演出呢?学生靠眼睛看、靠身体感知。据介绍,在学习过程中,乐团学生用手触摸乐器,通过振动感受音符、理解乐器是如何发声的,有时还会借助手机音频软件来确认吹奏、弹奏的音符是否准确。教师也会用简单的手势和略微夸张的肢体语言示意音调的高低。在舞台上,教师分坐在学生中间,或是在学生肩上、腿上轻轻拍打节奏,或是用手指在乐谱上匀速滑动、指出要演奏的音符,帮助无法听见声音的学生掌握节拍。
目前,乐团分为7个声部,由厦门敦善交响管乐团的乐手担任指导老师,每周进行1—3次联合排练,手语老师协助翻译。没有演出时,演奏各个声部的学生还会各自上“单技课”,教师和学生一对一或一对二练习乐器弹奏。经过多年训练与磨合,教师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学生就能领会意图。这群特殊孩子通过刻苦训练,克服身体条件限制,在追求音乐梦想的路上,终于“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8年加入“星之梦”管乐团的听障学生何伟,通过勤奋练习,如今已成为厦门市湖里区青少年宫管乐团B团小号声部的首席。他和普通学校学生一起排练、同台表演。出生后不久就确诊重度听力障碍的女孩高莉庭加入“星之梦”管乐团后仅学习了一年的萨克斯便能进行独奏……还有许许多多的特殊孩子,通过日复一日的学习,努力克服身体条件的局限,绽放夺目光彩。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