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入学习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发布时间:2024-04-26 作者:陈立鹏 任彤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是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纲领,又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更是合力共建教育强国的理论指引。我们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深厚内涵与价值意蕴为切入点,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科学指导,为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建议,力求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1]青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群体,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驱动理论与实践的耦合共进,既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科学指导,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理论基础

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着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2]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精准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在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所发展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创新诠释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论述;是植根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彰显中国特色、传达中国声音的原创性重大理论成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即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基础,即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力方向,即推动各民族不断强化“五个认同”;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旨归,即推进各民族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开启新征程,肩负新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历来民族工作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珍贵经验,把握新的历史方位,统筹“两个大局”,以“中国之路”应对“世界之变”,以“中国理论”回答“时代之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指明了前进航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价值意蕴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夯实思想根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与“天下大同”思想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与各民族的交融共聚中生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多元”是对各个民族差异性的尊重,“一体”是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推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现实国情特殊性和社会发展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新时代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创新诠释。在民族学的语境中,“一体”指以某一民族为核心、其他民族紧紧依附而形成的民族联合体;而“共同体”则指全体民族地位平等,因理念相融、文化相连、利益相通而凝聚在一起形成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强调各个民族共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享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现实利益、共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将凸显中华民族共同性置于首要地位,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手足相亲、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民族共同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缔结情感纽带。文化是民族的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标志是各民族共创共享、凝结着民族情感的中华文化。[3]亘古以来,各族群众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抱有强烈的心理归属、深厚的情感依恋和自觉的信念汇聚,借以民族语言与民族符号为载体,共同创造出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互鉴共纳,久而久之共同创造出以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为精髓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和合共生”理念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实现质的飞跃开辟了新道路。“和合共生”以和谐共进为内涵要义,表明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害,中华文化认同与各民族文化认同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4]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力求打造互通互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缔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纽带。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厚植认同底色。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指出,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因其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施以科学判断并指引未来趋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社会意识,是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社会存在,融汇全民族共同认知、共同情感、共同意志、共同理念、共同价值于一体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凝练为面向全民的国家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自豪感、面向未来的自觉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将共同体理念视为价值旨归,突出中华文明统一性和连续性,秉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民心不可涣的共同信念,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维护各民族的切身利益和特殊权益。全力打造以国为先、共系一心、同进共荣的思想共同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厚植认同底色。

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培根育魂、启智润心的基础性事业。当前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仍面临着理论研究滞后、理念引领不足,课程建设偏形式化、教学质量不佳,教师培养同质化、师资建设不强,家校社联动浅表化、协同育人不畅等困境和问题。因此,立足现实背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科学指导,探寻其融入顶层设计、纳入教学体系、嵌入师资培训、铸入协同育人的优化路向,促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实落细、走深走实。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融入顶层设计,为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定向引航。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宏观引领作用。政府立于全局高度,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规划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为学校教育工作绘制蓝图,助推教育“有意可为之”“有理可用之”“有径可循之”。首先,拓深理论研究,奠定理论根柢。政府部门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高校与相关科研机构为研究主体,以优化学科设置、强化学科建设去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同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其次,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制定科学合理、契合国情的教育规划与实施细则,加快构建多元统整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与评估体系。再其次,定期组织教育管理者参与理论研修学习。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坚定自身政治站位,涵养理论文化素质,扭转陈旧教育思想,解构固有思维定式,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聚势谋远、拓启新程。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纳入教学体系,为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夯基提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固本强基作用。首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导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纳入各级各类教学计划,构建全面覆盖、层次递进、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逻辑,清晰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紧密结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框架清晰、内容贯通、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其次,全力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既要精思巧琢地打磨优质思政课程,用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赓续中华民族血脉,又要多维挖掘各门课程与各科教材蕴藏的德育资源,适时适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相关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再其次,在“以生为本”的教育视域下,探索创新“为生而教”的教学形式。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在升级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开发以学生为主的对话式、探讨式、情境式、演绎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造“互动生长式课堂”,让学生在共学共乐共享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嵌入师资培训,为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作育英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立教之本作用。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术精质优、德才兼备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作智力支撑。首先,持续深化教师培养体制改革,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践纲领,构建新时代符合中国需要、富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育体系。坚定政治引领、拓展课程领域、提升专业素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定为师范生必修课程,培养理论扎实、一专多能的“通才型”教师。其次,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集体学习,让广大教师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培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自觉。此外,构建教师联合教研共同体。广聚教育智慧,给予教学支持,解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教学难题,促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落实、提质增效。再其次,巩固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师激励机制。以教育家精神为方向引领,深化教师思想认识,确立教师精神追求。辅以正向评价、物质奖励、榜样示范等激励措施,广泛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为学校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注入新动能。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融入协同共育,为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增量作用。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5]首先,学校要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学校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枢纽,要搭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向外辐射带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作平台。学校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并将其纳入工作计划,扩宽家校多元沟通渠道,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互动形式推介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庭阵地。其次,家庭要发挥好协同育人的基础作用。家庭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蒙师。父母应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相关工作,营造向善向上的家庭环境,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融入家教家风建设。再其次,社会要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保障作用。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家庭教育提供公益性指导服务。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机制,推动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和良好舆论氛围。以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建设为逻辑起点,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是抓牢抓实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3-06-09.

[2]教育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310/t20231028_1087881.html.

[3]于玉慧,周传斌.“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阐释的新向度[J].贵州民族研究,2021(6).

[4]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

[5]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作者陈立鹏系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喀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任彤为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