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认同的范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内核。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民族现代性文明建设为统领,深刻把握、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推广,增强文化认同。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民族,它是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印迹,更是一个民族的政治实体。中华民族连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并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研究和探讨的焦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都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高频词。构筑和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纽带”,[1]是引领中华民族奋勇向前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引。无论是基于学术界的回应,还是基于顶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都将是当前党和国家民族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因此,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民族研究领域的首要问题。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国民族问题的指导是党的民族问题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如何阐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既是学术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精神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范畴界定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文化认同范畴。一方面,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话语体系中,寻找其自身范畴,意义重大。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凸显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身蕴含文化认同的密码;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大团结以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要实现从“各民族”向“中华民族”的共识上凝聚,在话语表述中第一次实现了从“建设”到“构筑”的转变。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价值指向更深刻、实践指向更明确。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2]这一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础,其本质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另一方面,从复合概念本身的理解中,寻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自身范畴。精神是人的意识、观念、思想、思维、价值、理想的统称。家园则是人的寓所、家乡、归属地。“精神家园”是一个相对于“物质家园”而言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地,是人的精神依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的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情感认知、伦理遵循的集中性的理念表达,是一个饱含民族团结、历史记忆、情感归属和道德关怀的概念话语,属于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社会意识,其本质在于强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其自身的定位都未曾脱离其本质,属于一种精神文化认同范畴。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意蕴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认知表达、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之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做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3]而人又是有思想的,正确的行动源于正确的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承前启后、高瞻远瞩的文化谋划与精神储备”,[4]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精神引领。
“坦率地讲,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物质力量的运用强一些,精神力量的运用弱一些”,[5]而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两种力量各有侧重点,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又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且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二者不可相互替代。物质方面的问题需要靠发展经济来解决,而精神方面的问题则需要增强精神力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予以解决。维护民族团结,抵制“三股势力”,不仅仅单靠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来加以解决,还需要在精神层面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把锁,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四个与共”的理念,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理念的塑造,如若离开了其自身产生的文化土壤,理念的塑造必将束之高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它本质属性是一种文化认同属性,其核心在于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的价值理念、精神涵养。中华民族共有的“中华文化特征”“中国国家形象”“中华文化符号”以及“中华民族形象”都将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载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形态。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从中华民族发展史而言,中华文明的“大一统”的文化追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相应的价值观内涵;“和合”理念植根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如“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亦为其提供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形塑了中华民族的当代社会认知,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渲染了鲜明底色,二者互为关联、辩证统一。
近日,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中心小学,近1000名小学生在操场上进行”钱杆舞”文艺表演。洪星 摄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路径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要寻找共同的历史根基,又要寻找共同的情感联络,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离开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去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亦如空中楼阁。建构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路径是一体化、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6]
毋庸置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在“四个共同”的历史场域之中,寻找“四个与共”的历史情感,二者互构互联,互为表里。没有“四个共同”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会失去历史根基:没有“四个与共”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必将失去情感依托和凝聚。只有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重要示范作用,新时代就必须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古老的民族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在人类发展史上熠熠生辉。
从历史走向未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民族也必将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民族发展的历史机遇下,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塑造的成功密码就是: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7]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为凝聚各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科技、医学、天文学等领域遥遥领先。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推动着各民族始终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取向,也使得各民族文化终究融入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之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合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和传承的重要理念。这些特质,都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资源,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必须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创新性表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中国人民的价值伦理需求及是非标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表达,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民族背叛了自己的历史,丧失了价值判断,那么,历史的悲剧就可能重演。因此,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关乎旗帜和道路,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发轫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践中,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华民族史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中,锤炼了鲜明的政治品格,形成了特有的精神谱系。在此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促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性的生成,进一步深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力的精神火炬。
红色基因蕴含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而精神谱系中的每一种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时代性创造,它浸沉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特有的精神世界。赓续红色基因,就是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之举。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奋斗精神,旨在“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以此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都不能丢。因此,“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宣传中国国家形象,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
语义相通: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民族间、地区间的语言交际障碍,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在教育领域理应率先推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施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既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指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内涵,明确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并从中华民族现代性文明建设的高度,指明了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这必将拓宽学术界的思路,为相关研究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延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23(1).
[2]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
[3][5]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杨文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21(2).
[6]刘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古今对比[J].广西民族研究,2018(2).
[7]习近平.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
(作者牛军政系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伟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本文系 2023 年教育部思政专项“防范‘三股势力’向校园渗透工作机制研究——以新疆南疆高校为例”(项目批准号:23JDSZ3089)的阶段成果。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5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