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四心”培根铸魂育人提质增效

——乡村学校校长培训的实践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4-05-15 作者:张媛媛 张立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持续发力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城乡教育在设施和条件方面的区域性差异逐渐缩小,但在育人质量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乡村教育还面临着生源和师资流失等问题。由此可见,乡村教育仍需要从内部发力不断提升育人质量,才能实现“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其中,乡村学校校长是乡村教育的领路人和实施者,为乡村学校配备优秀的校长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前提。因此,在乡村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发现和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引领能力强的乡村学校校长。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马市镇中心小学学生在甘露村生态茶园体验采茶活动,享受春日劳动乐趣。邓和平 摄

乡村学校校长培训应培养校长振兴乡村教育的“四种意识”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提出“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项校长专业职责。结合标准要求和对乡村学校发展现状的充分认识,我们认为,乡村学校校长培训应培养校长的“四种意识”,助力校长带领乡村学校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大局意识。兴乡村必先兴教育,兴教育必先兴学校,兴学校必先强校长。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把乡村学校校长推到了乡村振兴建设的前沿,校长既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要素,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教育力量。因此,乡村学校校长要胸怀“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时刻心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理思路、作决策。乡村学校校长只有把自己融入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大潮之中,让蓬勃激情与家国形成共振,才能真正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育人意识。无论是乡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当前,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新的课程标准等一系列基础教育的新变化、新趋势,都是党和国家在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下,对基础教育作出的科学应对和调整。乡村学校校长应该紧跟改革方向,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在全面践行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升乡村学校的育人质量,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三是课程意识。调查发现,目前虽然有部分乡村学校能够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开发出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但总体上还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根本保证,乡村学校校长的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决定着乡村学校的育人质量。因此,乡村学校校长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化对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理解和认识。

四是创业意识。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乡村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乡村的人口流失问题现象明显,乡村的生源和师资流失问题依然是限制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这些困难,乡村学校校长不能退缩、逃避,只有积极面对困难,才能为乡村教育振兴开辟新路。乡村学校校长要学会利用乡村特有的资源,取得当地政府和企业等的支持,办好学校。只有不断向内开发潜在优势,才能使乡村学校重新焕发生机。因此,乡村学校校长要具备不服输的精神,具备干事创业的劲头,从而带动乡村学校振兴。

乡村学校校长培训应坚持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并重

校长培训是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的一部分,其培训目标要服务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目标。在校长培训中坚持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并重,既是政策指向,也是长期探索形成的重要经验。

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唤醒校长使命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乡村教育层面,培训需要引导乡村学校校长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使命,积极干事创业,把“为人民服务”宗旨落实在教育行动中,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乡村学校校长培训可以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为党性教育提供生动的实践场景,进一步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施效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积极探索校长短期培训课程思政建设,以乡村学校校长职业认同与理想信念为核心思政要素,融合校长培训中的知识内容与思政内容,开发出“弘扬塞罕坝精神志愿服务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党性教育专题课程。这一专题课程包括参观塞罕坝精神教育展和观看《情系塞罕坝》原创歌舞剧两项主要活动。其中,塞罕坝精神教育展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塞罕坝从荒漠到绿洲的建设发展历程;《情系塞罕坝》原创歌舞剧聚焦三代塞罕坝人的生动实践,诠释“育自己的苗,护自己的树”的深刻内涵。通过这两项活动,培训班学员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塞罕坝精神的内涵,还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身为校长不仅要敬业,还需精业,需要养成“择一事终一生”的倾心专注、“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坚持不懈等精神品质,要把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忠诚融入血脉灵魂,在时代变革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想。

尊重成人学习规律,让培训课程启智润心。培训需要具备科学性、针对性。培训项目团队通过现场走访、电话访谈、网络调查等方式,分地区、分学校类型、分校长任职年限对培训班学员的教育理念、职业认同、办学经验、学习需求进行调查,为学员提供适宜的课程。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培训班学员的短期培训学习需求,从规划学校发展、优化内部管理两个方面设置专题讲座课程,培训项目团队从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调适外部环境四个方面为学员匹配榜样学校,开展现场教学。专题讲座课程由教学班主任进行课程导入,专家讲课后进行现场答疑,通过增加课程互动提高讲授课的教学效果。进校现场教学按照“听—看—问—思—评—议”的流程,先由一线校长作校园文化和教学管理经验介绍,然后校领导班子引导参训学员参观校园并随团解答疑问,随后参训学员观摩实践校新课标课堂教学示范课,再由随队进校的专家以实践学校为案例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专题指导,最后通过填写实践教学反思表引导参训学员反思自我、评价他人,并在小组评议中交换观点、互相启发。

为解决乡村小学校长在办学中的独特难题,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项目团队聚焦乡村办学实际,以“小切口、大纵深”为导向分类筛选培训班学员典型经验,分主题举行培训班学员校长沙龙。2023年度河北省农村校长素养提升工程培训项目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共组织校长沙龙23次,论坛主题由项目团队拟定,论坛活动由培训班学员自行组织,培训班学员根据各自办学的实际需求进行自主选学。沙龙分享环节,校长学员主动展示问题、交流经验、表达情感,共同分享适用于基层乡村学校的独特办学智慧。在分享过程中,校长学员相互勉励,进一步坚定了立德树人的理想。

乡村学校校长培训应丰富课程活动开展形式

经县区教育局推荐、项目团队走访调查,项目培训在河北省承德市选择7所小学作为现场教学点,一校一专题,为学员提供全景式、联景式学校管理实践课程。为扩大培训项目的辐射面,提高河北省农村校长素养提升工程的影响力,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每到一所学校,项目团队都安排一位名校长随队进校。在完成实践校安排的现场教学活动后,随队名校长以该校为案例讲授学校管理专题讲座课。名校长专题讲座课程面向学校所在区域的校长开放,各区县教育局组织区域内小学校长、后备干部走进省培校长培训课堂,让校长们享受高质量校长培训课程,同时也提高了河北省农村校长素养提升工程的影响力。

为提高按需施训的水平,2023年培训班按照学校规模分班,其中第1期、第2期的学员为农村大规模学校校长。在培训过程中,特别是在培训班校长沙龙环节,项目组织者发现这两期学员分享的管理经验、办学理念非常典型,有些学员有丰富的农村学校办学经历,其办学成果有很强的宣传、推广价值,于是项目组织者将这些校长学员聘请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培训班讲师。从参训学员到培训班讲师的身份转变让这些扎根农村办教育的校长感受到责任和使命的分量。培训班课程安排坚持“有分享就要有反馈”的原则,在一线校长分享结束后,我们邀请学校管理理论专家对他们的办学经验进行总结、凝练,真正实现了“实践第一,理论先行”,让培训的效果立竿见影。

为丰富课程形式,开拓农村校长教育视野,提升农村校长对学校教育场景的洞察力和反思力,培训班还组织了“乡村教育振兴论坛”“农村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等多种类型的论坛活动。“乡村教育振兴论坛”要求省内外乡村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从乡村教育政策、乡村学校发展趋势、乡村教育创新实践、乡村学校校长的教育情怀等角度展开主题分享,就乡村教育研究热点、乡村教育案例选择与写作等话题举办圆桌论坛,激发参训学员振兴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农村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通过小组讨论,每组提出3个问题,全班学员投票选出关注度最高的4个问题,分别选择一线校长、教育局长、教育学者对这些问题从实践层面、管理层面、学理层面予以解答。这样的论坛活动不仅有助于形成集体智慧,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员通过反思自己的工作重新认识自己,通过重新认识现象创造解决实践问题的新方法。

村学校校长培训应同步服务教师职前培养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教育是师资建设的源头活水。作为一所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师范院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服务于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和河北省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聚焦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进行一体化设计,协同实施。每年的培训季,参训学员不仅是学习者,也是学校开展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调研对象。校长学员对新任职教师能力现状的分析,对未来教师培养的需求、建议,是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培训课堂面向从事师范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师范生开放,让他们能聆听最权威的教育政策解读,了解最接地气的基层办学经验,感受最真实的课堂教学改革,对于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增加师范生实践教学经验大有裨益。

从培训课堂开放到丰富师范教育的育人实践,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师范生通过职后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增长和技能提升,更重要的是理想信念的坚定和情感价值观念的树立。我们安排了两支班主任队伍为培训班提供组织和管理服务,一支是由高校师范类教师组成的主班主任队伍,负责培训班的教学活动组织和学员考核评价;另一支是由“好老师”社团组成的副班主任队伍,其成员主要是志愿成为好教师的师范生。他们负责培训班信息技术工作和学员培训成果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与此同时,培训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整理培训成果提升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基础教育实践的敏锐感知能力。校长们扎根基层、破解难题、创新发展的办学实践,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教育的情怀,每一个动人的故事,都向师范生传递着奉献、关爱、责任、担当的精神,成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更好服务于教育事业的持久力量。

(作者张媛媛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张立新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