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二中的创客空间,学生们围坐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怎么给小鸟建一个家”。
科创教育播下科学的种子,爱鸟护鸟活动化为育苗的雨露,育才二中学生心中的科学创想逐渐“开花结果”。他们提出在候鸟聚集的海上世界,建设一个集识鸟、观鸟、护鸟和救鸟于一体的高科技候鸟生态基地——AI鹭候鸟生态基地,为小鸟搭建一个科技感满满的温暖小家。
近年来,育才二中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打造“开放泛在、贯穿融合”的全新科创教育生态,努力实现“人人皆创新、处处有创新、时时可创新”。学校科创课程融合人文素养、劳动实践、审美情操等多方面,以科创教育带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助力学生全方位发展。
“‘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因素催生了我校浓厚的科创氛围。”育才二中校长李萌介绍说,早在2006年,学校就针对机器人比赛要求,对部分参赛学生展开机器人培训。同时育才二中成立了科技社团。由于地处蛇口,学校周围科技公司林立,整个片区拥有浓厚的创新氛围。此外,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共享优质资源,以集团化办学优势赋能成员校开展科创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育才二中构建了“萌芽—育苗—强木—成林”“种子四期”科创课程体系。其中,“萌芽”阶段对应普及课程,如算法与编程、虚拟机器人等,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育苗”阶段对应特色课程,学校自创《绽放蛇口》特色STEAM系列课程,该课程结合蛇口文化,以了解蛇口和创设蛇口未来为课程切入点,结合多种技术,展示研究成果。
“强木”阶段对应专题课程,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以特定的主题为脉络,通过跨学科项目式课程,满足学生的阶段性需求。最后的“成林”阶段对应竞赛课程,面向有兴趣参与竞赛的学生,通过赛前集训强化学生的认知和技能,帮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蛇口原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近40年的时间里蛇口的区域面积变大了?”在特色STEAM系列课程之《生长·蛇口》上,育才二中信息中心主任吴晓茜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蛇口的历史和地形。学生在了解蛇口的相关背景后,通过绘制矢量图和使用激光切割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切割出蛇口地形,参照实物对城市进行再次规划,体验蛇口近年来改造拓建的历程。
“我从小就在蛇口长大,对蛇口有着特殊的情感,希望日后能为蛇口的科技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育才二中学生蔡宜澎说,特色科创课程加深了他对蛇口的了解与认同感,他也期望未来用技术为蛇口的发展探索更优方案。
如何为“小小科学家”打造一片科创小天地?李萌说,育才二中建设“1+3”模式的科创学习空间,搭建跨学科、综合性、多功能、开放型的创新平台,满足学生多种科创需求。学校近200平方米的创客空间,划分为创客实践区、STEAM空间以及数字设计区。与此相邻的是三间教室,即数字智造空间、人工智能实验室、虚拟学习空间。教室留出专用于摆放地图和大型设备的空地,还设有学生作品陈列区,成了科创班探索科创魅力的“乐园”。
“放学后,有的学生背着书包就来了,他们调设备、做作业、聊项目,还主动在黑板上填进度表。”在吴晓茜看来,创客空间不仅是开展科创活动的场所,也成了学生们的“心灵栖息处”。
科创沃土育新苗、结硕果。育才二中学子频频亮相科创赛场。当项目遇到困难,学生们并未轻言放弃。“放弃是没用的,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在做智能投篮机项目时,蔡宜澎和同学通过不断调试设备,调整传感器的距离,成功解决了机器难以监测篮球是否投进的问题。
据介绍,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加快科创教育步伐,注重涵养学生的科技底色和科学素养厚度。跟随集团的脚步,育才二中强化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促进科创教育持续“焕新”。该校100多名学生获国家级或省级比赛奖项,如第39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吴尧晴 杨曼潮 记者 刘盾)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