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天津市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育人中心创新开展生态文明实践课

在沙漠里种下绿色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4-10-08 作者:陈欣然 陈琳 李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一个多月前,我们学校的同学们用自己的劳动实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这次,我们将和大家一起亲手播种绿色的种子,将更多的希望带进这片沙漠。”日前,在开往内蒙古的列车上,天津工业大学的学生们正在向中学生讲述种树植心的故事。

这是天津市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育人中心(天津工业大学)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同上一堂生态文明实践课。两所学校的师生围绕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教育、生命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学,在山丘与沙漠开展物种多样性调研和地形地貌勘测并亲手栽种植物,在博物馆学习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文化。

“我们扎根于贺兰山西麓、腾格里沙漠东缘,多年来投身于公益性、社会化防沙治沙事业,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校友加入到锁边生态公益项目中。”天津工业大学1988级校友吴向伟向实践研学的师生们讲述了自己在阿拉善防沙治沙和生态环保事业的事迹。20余年来,吴向伟校友与家人一起积极投身于阿拉善腾格里沙漠防沙治沙公益事业,至今已建成南北近20公里、东西平均1.5公里的沙漠锁边林核心示范区,种植乔灌木1000多万株,并总结提炼了“锁边生态”“种树植心”生态建设和人文发展理念。课堂上,实践研学的师生们被治沙人的坚守所打动,主动分享了自己的研学感悟。

“老师,我们选择在这里种花棒可以吗?”“学长,我们再把栽种的坑挖得深一点吧!”在腾格里沙漠,实践研学的师生们一起栽种花棒和梭梭树。大家通力合作,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挖坑、固沙、栽树、浇水,每一环节都充满干劲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沙漠贡献一点绿色。这是最生动的生命、生态和劳动教育。

在阿拉善博物馆,实践研学的师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习阿拉善盟别具特色的历史及民族文化与岩画拓片制作方法。大家在“行走的课堂”中,以最直观的方式近距离感受阿拉善历史文化魅力,享受学习和求知的乐趣。

“我今年18岁,我希望沙漠的锁边带可以再长180公里。”“我今年15岁,我希望阿拉善能比以往再多一抹绿,少一抹沙。”……在生态文明实践课的末尾,实践研学的师生们将实践所学化为美好祝愿,也在心中种下了敬畏生命、保护自然的种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陈琳 李凯)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