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必须从根本上把教育教学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把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衡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学院管理和学生培养等四个部分是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需要从这四个层面优化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中发挥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的重要作用,其作为我国跨境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推动教育改革、办学国际化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更是起着积极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外合作办学也已成为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学校师资交流和培训、提升学校国际化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资源从引进、吸收、融合到创新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教育教学质量是其核心要素。
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
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服务于高校国际化建设,也将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开放办学的核心宗旨,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质量保障评估,可以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体系构建,旨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竞争。因此,构建完整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必不可少。中外合作办学有其自身的培养模式和特点,需要以目标引领,从全球化视角出发,实现理想信念和知识传授、价值理念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其质量体系。
一是目标引领。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体系设计需要从全球化视角出发,以培养具有开放视野和爱国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目标设计上,将“课程思政”引入教学评价中,实现核心价值与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中,关注学生所需具备的可迁移能力,并始终把学生人文素养和学术素养的提升放在首位。
二是以生为本。根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始终要坚持以生为本,探索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提倡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国际化社区,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国外文化差异,推进“双校园”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全球格局。
三是分层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体系需要在不同层面进行构建,以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在课程层面,采用多样化的课程形成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多样化学习氛围。在教师层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的一体化培养,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学院层面,加强对学生全局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化创新型、学习型环境建设,使学生在未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制度层面,完善“中外协同、多元主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成闭环运行、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体系,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反馈和管理。在模式层面,推行基于成果导向(OBE)和问题导向(PBT)的教育教学改革,将中外协同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引入质量保障全过程。通过反馈与交流机制,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加强学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等职能部门外部监管,构成教育教学内外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导向关乎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只片面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而忽视教育资源、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待优化的方面。例如,课程安排的合理性有待提升,学生的基础存在一定差异,语言学习存在一定难度等。此外,个别合作办学项目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尚有不足,外方合作机构的教学质量与预期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这些情况对中外合作办学及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合作方实力、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结构等多重因素影响,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保障两个体系,更有利于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完全保障。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关键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助力高校国际化建设。
一是师资质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一所专注于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教学单位,教师的英文教学水平对于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应该重视教师英文教学能力发展。在课堂上,教师的英文口语授课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影响其成绩。故在选用聘任任课教师时,须确保教师英文口语授课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和要求。同时,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支持,以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英文口语水平。学校也可以考虑增加外籍教师配备,以提供更好的英语教学环境和口语授课质量。
二是课程设置。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的时间,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将无法充分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影响其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进而影响其未来职场竞争力。例如,与英方高校合作需要关注大学四年级课程设置过多的问题。大四是学生即将毕业的阶段,此时学生须分配时间规划毕业论文和实习等活动,过多设置课程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做好毕业和就业等相关规划。此外,课程知识点衔接和学期课程数量分配等问题,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考虑采取如重新评估大四课程设置的数量和内容、优化课程知识点的教学顺序、调整学期课程数量的分配等改善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三是教学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提供有效的就业创业咨询服务时,可帮助学生增强对就业市场的了解,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计划和目标。加强学生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清晰度,可以针对有不同规划的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并提供相应支持,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四是学生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应重点关注有意愿参加科研项目或竞赛的学生群体,以更准确地了解他们对指导老师可选性的满意度。教师的竞赛指导水平对学生比赛获奖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也不尽相同,教师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化路径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外双方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构建高水平国际教学团队,优化授课模式,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一是优化教师队伍,融合中外教师所长。中外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立自有且稳定的中外师资队伍,可避免“飞行教学”模式带来学习效果欠佳的问题。通过“在地国际化”培育路径,提升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借助优化国际化师资队伍结构,嵌入国际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首先,建立境外高端人才引进机制,设立外籍教师招聘标准,制定有效的外籍教师招聘流程、晋升机制、职业规划等方面政策,加强对外籍教师的职业发展支持和管理,从而形成稳定的中外教师团队。其次,提供跨文化培训和交流机会,促进教育理念的融合,为外籍教师开设中文语言类和文化类课程,增强外籍教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再次,建立中外教师联合管理制度,协调中外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上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和管理方法,以合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效果。最后,构建多元化的中外师资队伍,融合中外双方教师特色,促进中外师资交流与合作,建立跨学科教师团队,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实现学校整体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是完善课程设置,融合中外课程特色。课程设置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学校在加强办学管理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实际,凸显中外双方教育教学优势,在课程设置中更多地融合不同课程的优势。首先,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委员会会议、专业培养方案论证会等形式,在课程设置时突出中外双方课程特点,既体现中方课程设置的专而深,也体现外方课程设置的广而浅,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识视野。其次,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时间,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根据专业特性进行有效的实验实习和野外实习,促进综合技能提升。再次,建立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从各个层面和维度考核课程质量,不能仅仅关注学生课程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专业技能评估,忽视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培养。此外,要在微观层面完善课程设置,从而在中观层面实现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1+1>2”的效果,进而在宏观层面推进学校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建设。
三是创新教学管理,融合中外教学经验。教学管理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工作。在授课语言中,进一步加强中外教师的英语授课能力,提供更多的英语教学方法培训,确保在全英文教学环境下,教师能够清晰表达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效沟通,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定期提供教学培训和交流活动,以确保外籍教师了解本土学生的需求,并运用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中方教师,学校须提供英语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口语水平,确保其在全英文教学环境下保证教学质量。此外,建立定期的评估机制和反馈环节,以持续监督和改进教学质量,保障中外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在教学示范上,中外合作办学融合了不同学科领域专业,须集中利用教学资源统一进行教学管理,整合和重构学科专业的教学模式,增强不同专业领域教学的示范性,优化教学资源分配,鼓励跨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教师间开展合作教学,促进学校跨学科研究和教学质量提升。在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和构建基础上,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参与国际权威专业质量认证,以国际标准检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此外,作为国际化办学的实践者,也须积极参与到国际教育教学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以推动学校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质量的提升,使之融入国际高等教育体系。
四是协同人才培养,融合中外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目标。对于学生的综合培养主要体现在学业指导、就业指导、科研指导与赛事指导等多个层面。首先,建立系统性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多维度的学生支持计划,包括中英文面试技巧、职业规划和中英文简历撰写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系统化的支持服务,帮助学生适应国际竞争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其次,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研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和国际学术交流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更好的科研支持和指导。再次,制定全方位和全面性的竞赛指导计划,为学生提供竞赛资源和有效的专业性建议,提供国际性大赛的参赛培训和专项经费、专有设备和实验室支持,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国际竞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国际竞赛中的综合竞争力。此外,通过中外合作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建立国际科研合作和交流平台,促进高校的科研协同创新和国际科研成果产生。(作者周锦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殷雪莉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讲师。本文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年度国际化专项教改重点课题“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023GZDJG01])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11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