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军工文化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发布时间:2024-11-12 作者:刘存福 周谋灵 李岳恒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  军工文化是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军工文化既是军工特色高校上好“大思政课”的“活教材”,也是“营养剂”;同时,后者也充当着军工文化育人的“试验田”和“大舞台”的角色,二者在育人理念上高度契合,在育人实践中互为支撑、互相成就。当前,军工文化在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过程中还面临着融入力量薄弱化、融入资源碎片化、融入方式浅表化三大现实问题,亟须加快落实融入保障、筑牢融入根基、稳抓融入关键、拓宽融入赛道,以建强军工文化育人“大格局”、丰富军工文化育人“大课堂”、打造军工文化育人“大师资”、构建军工文化育人“新样态”,实现军工文化资源在军工特色高校思政教育的活化利用,助推走好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关键词  军工文化;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军工文化发端于1931年官田兵工厂(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兵工厂)的建立,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工事业的伟大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内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既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样态,是军工特色高校独特而宝贵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成果,将军工文化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不仅有助于推动实现军工文化资源在高校的活化利用,而且对于提高军工特色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助推走好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具有重大意义。

内在逻辑:军工文化育人与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同向同行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实质上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将军工文化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高等教育规律,为提升军工特色高校思政教学品质与实际成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军工文化育人同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理念高度契合。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是军工特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将军工文化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就是以其“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就是以其在发展过程中彰显的革命性和先进性特质潜移默化地辐射、影响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就是以其内蕴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涵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努力使学生成长为支撑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人才。

军工文化是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的“活教材”和“营养剂”。军工文化凝聚着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先进的革命精神与崇高的价值观,蕴含着宝贵的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是军工特色高校上好“大思政课”的“活教材”和“营养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军工文化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即军工精神文化元素,比如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同教学内容相结合,让课堂教学更加营养有味、生动形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军工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资源,即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有形军工文化要素,如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军工文化纪念雕塑等,将其作为军工特色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域和教学材料,让同学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悟军工力量。在军工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诸如军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还可以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国防教育的有力素材,培养学生心怀家国、遵守纪律、团结奋斗的集体意识、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

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是军工文化育人的“试验田”和“大舞台”。持续推进军工文化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实现军工文化这一优质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军工特色高校作为为国防科技工业提供专门人才支撑的教学科研阵地、推动实现军工文化从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独有的行业文化到高校思政教学资源灵活转化的天然场所,理应成为全国高校系统中推动军工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另一方面,将军工文化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之中,能够实现在更广阔的范围、更多元的领域深入挖掘军工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应用价值,拓宽军工文化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活化运用的边界,并进一步构建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鲜明军工特色、顺应时代发展的军工文化育人模式。

现实问题:军工文化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面临融入力量薄弱化、融入资源碎片化、融入方式表面化难题

近年来,国内军工特色高校已然在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对军工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也有一定进展。然而,在将军工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融入力量薄弱化、融入资源碎片化、融入方式浅表化三大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军工文化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力量薄弱化。当前军工特色高校围绕全面推进军工文化融入“大思政课”这一专项任务倾注的力量还十分薄弱。一是体制机制散。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科学、系统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绝大部分学校尚未出台有关文件制度、组建军工文化相关教育研究机构以支撑军工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工作。二是师资力量弱。一方面,教师专业背景单一,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同军事工业、国防科技相去甚远,在课堂上很容易陷入照本宣科、自说自话的“怪圈”;另一方面,师资来源单一,校外军工文化领域有关专家人才“上讲台”的比例相对较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观点滞后、视野狭窄的问题。三是教学材料少。一方面,体现在围绕军工文化编订和制作的教学辅助材料较少,军工文化教学碎片化、零散化情况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安排中鲜有围绕军工文化专门设定的课程模块,军工文化特色选修课更是有待开发,学生对军工文化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的机会较少,军工文化育人功效也被动削减。

军工文化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资源碎片化。一是融入资源不够全。军工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结构完整,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对部分军工人物或故事简单、片面地融入,无法将军工文化的育人功效全部激发出来。二是融入资源不够专。一些教师由于未曾专门投身军工文化学术研究,其对军工文化资源的育人优势、育人路径等往往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在灵活地将军工文化的不同方面合理地融入“大思政课”教学的不同环节问题上往往还停留在简单复制、一知半解的状态。三是融入资源不够新。军工文化相较于传统红色资源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其能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然而,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将军工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过程中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照,使得军工文化的时代性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凸显。

军工文化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方式浅表化。高校“大思政课”在为军工文化育人资源提供广阔应用场景的同时,也使得其在融入过程中的一些表面化问题凸显出来。一是军工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一些教师在将军工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时仍习惯于采取单一、集中的灌输式教学法,容易让学生对军工文化产生疏离感和排斥感,也很难做到在课堂上将军工文化讲深、讲透、讲活。二是军工文化融入实践教学停留表面。尽管现有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国防科技有关展览等可以为开展军工文化实践教学提供场域支持,但是一些场馆内陈设文物及主题却并未完全聚焦至军工文化领域。受距离、经费、人员等各方面的限制,实践教学仍停留在走马观花、拍照打卡的层面,实际育人成效较浅。三是军工文化融入网络教学程度较低。目前,军工文化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化转化程度较低,在网络信息平台的分散化、碎片化情况较为严重。尚未建立统一性强、集约化程度高的军工文化在线教育平台以实现对军工文化资源的动态递进、成果链接、数字联动与资源共享,军工文化网络教学进度较为迟缓。

实践进路:推进军工文化有机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

将军工文化融入军工特色高校“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多方力量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努力实现军工文化资源挖掘、转化与课堂运用,推动军工文化教师队伍朝着专业强、结构优、领域全的方向发展,以数字化建设支撑军工文化育人的现代化发展,形成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以多方协同落实融入保障,建强军工文化育人“大格局”。推进军工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应从系统性、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各方主体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推进落实。第一,要构建上级主管部门统筹规划的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军工特色高校党委对军工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领导核心作用,针对军工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组织领导、资源配置等制定具有长期性和前瞻性的规划,设立专项规章制度,确保军工文化协同育人环节的有效衔接。第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军工文化相关教育研究机构,积极吸纳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各有关学院教师参与到军工文化教育研究工作之中,在参与军工文化课题研究、开展军工文化宣讲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军工特色高校教师的军工文化素养。第三,部分高校可以设立军工文化特色学科方向,为军工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才支撑。

以教研一体筑牢融入根基,丰富军工文化育人“大课堂”。军工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教学的局限性从根源上来讲是由于对军工文化育人资源的挖掘、转化与利用不足。第一,加强军工文化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通过设立专门项目、特批资金等方式鼓励教师在开展军工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以供系统化开展教育教学。第二,开发军工文化特色选修课程。针对军工类专业学生、理科专业学生、文科专业学生等不同群体开设不同类型的军工文化选修课程,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军工文化+”课程群,以加深不同学生群体对军工文化的认识与了解。第三,丰富军工文化融入主渠道教学方法。将诸如情景教学、问题链教学、翻转课堂、专题讲座等教学方法融入课堂之中,鼓励思政课教师在创新课堂形式的基础上积极发表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推动军工文化教学与研究同向同行。第四,要打造军工文化实践育人基地。军工特色高校可以在开发、整合和运用军工文化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结合学校红色革命历史、建校重要人物等在校园内常态化开设军工文化专展,实现将场馆“搬”到校园内,为学校师生打造一个能够反复学习、细细品味的军工文化育人实地场所。

以专兼结合稳抓融入关键,打造军工文化育人“大师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推动军工文化融入“大思政课”要从军工特色高校校园内部着手,从教师队伍入手,打造一支在军工文化领域专业强、结构优、领域全的师资队伍。第一,扎实教师军工文化专业基础。有条件的军工特色高校可以建立军工文化教师研修基地,在教师研修计划中加大对军工文化、人民军工史、红色校史等方面内容的培训比重,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军工文化学术交流、深入军工行业一线体悟军工实践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升军工文化教研水平。第二,优化军工文化师资结构。军工特色高校应积极选聘校外军工领域优秀人才“进校园”,建立常态化引进军工行业领军人才、军工领域科学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及管理专家、军工行业先进模范等外部力量进校园开展军工文化专题讲座、参与军工文化“大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第三,配齐军工行业对口师资力量。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引进核、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电子等不同军工领域优秀人才担任学生成长导师,以他们身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军工报国之志。

以数教联动拓宽融入赛道,构建军工文化育人“新样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抢抓新领域、新赛道的战略机遇和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更是在全球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一招。第一,加快构建军工文化思政教育数字资源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军工文化资源的采集、整合与共享机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军工文化教育资源的集中存储、即时更新与高效利用。第二,搭建军工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先进技术,高效整合军工文化教学素材并将其转化为3D立体式、沉浸式的军工文化画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感。第三,推动军工特色高校校园军工文化景观数字化建设。将诸如军工文化纪念雕塑、军工文化标语等的校园军工文化景观转换成“不仅可以看见,更能够听见”的数字化景观,通过校园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扫码即可了解景观的历史及内涵,扫除学生对校园军工文化景观一知半解的状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军工文化教育。

(原载2024年第17期《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刘存福 周谋灵 李岳恒,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