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4-11-15 作者:王玉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援疆课题“吐鲁番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以校为本”课题“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吐鲁番市高昌区第八小学为例”(课题编号:XKT-2410001)课题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连贯融通,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育不仅是常态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在大流动、大融居的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要从“大局、大势”着眼,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准滴灌”工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

紧扣学校党建引领。一是坚持“实”字当头,建好“党建+团建+队建”三个梯队,以学校党支部书记讲专题党课、国旗下宣讲、党员团员“红色书籍”阅读分享、“党员半天学习日”、“红领巾主题班队会”等为切入口,融合开展党史学习与学校主题活动。二是坚持“准”字发力,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开发党史教育+校园课本剧,举办党史教育+演讲讨论,开展党史教育+红色经典电影+研学+微行动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音乐党史思政课”主题宣讲。与此同时,学校注重运用网络新媒体提升宣传教育效果,目前制作“跟党说句心里话”“跟着小学语文课本讲红色故事”等短视频35个,还设置了“家事国事天下事”时政热点宣传栏、“我身边的好人”道德模范宣传栏,用红色文化的力量引领师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紧扣教师队伍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背景下,教师从知识传递者的身份转变为多民族文化共生视域下的文化实践者。一方面,教师应当确认并自觉承担起文化使命,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教学活动,推动学生在认同民族文化基础上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党员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民族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培训,并将这些培训贯穿政治学习、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等各环节。基于不同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做实校本教研,通过“学习型组织理论”“实践共同体理论”及“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架构,构建教师和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范式及运作机制。

发挥“语言赋能,文化铸魂”的作用

语言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坚持守好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基础阵地,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艺术教育助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出好管理“牌”。一是以课堂为主阵地,重视任课教师队伍培养,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二是积极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力课堂,紧扣思政课教育,依托“火洲思政论坛”,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4+N”大思政课堂,把“大思政课”的育人效应拓展到各学科、各学段、全过程。三是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提升高级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新教师过关课“四课”质量,加快纵向衔接、横向推进、螺旋式上升的思政一体化建设进度,巩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成果。

营造学习“场”。校园是潜移默化地营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氛围的重要场域,学校在教学楼中开展红色革命文化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览,发挥环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还为学生提供施展航模车模技艺、音乐才能的空间,以及“‘悄悄话儿给您说’心情小屋”、阅览室等调节情绪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场所,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奏响特色“曲”。学校跨学科开展话剧社团课,引导学生在排练中说、唱、跳,互相交流感受,纠正发音,多种形式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学校自编话剧《葡萄沟里的那孜库姆》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话剧比赛一等奖。

下活推广“棋”。学校通过少先队员担任家长的“国语小老师”活动,让学生教父母每日一句话、每周一段话,与父母同看新闻联播、共写汉字。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让当地师生通过音乐、舞蹈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感受祖国多民族文化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魅力。

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管理

学校注重运用好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及地方教材《可爱的中国》《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主渠道,上好每一堂有“魂”、讲“理”、用“情”、激“趣”的思政课。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深化思政课题研究,挖掘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并创新运用其表达形式,不断增强各族师生的中华文化认同。

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学校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丰富内涵,通过开设舞狮、棋艺、剪纸、国画、书法、戏剧等传统文化类特色社团,以及课后服务托管、校园艺术节等形式组织学生在国学文化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例如,以“观察秋天里的一棵树”为主题,让学生从秋分节气开始学习二十四节气文化,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与此同时,学校还以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为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兴趣化,潜移默化引导师生、家长深切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

厚植红色革命基因。一是丰富教育内容,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二是结合时政热点,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结合不同类别思政课的特点,找好教育切入点。三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把实践场景和现实资源运用好,增强思政课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推动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四是坚持把“红”字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学校建“五旗”教育园地,认五旗、识五徽,知“五个认同”。五是通过参观军营、学习军务等活动,让“行走的思政课”走进每个师生的心里,大力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红歌合唱、革命英雄故事比赛等活动,用青少年喜欢的方式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故事,引导师生赓续红色基因。

厚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因。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以学习科学模范人物、航天成就,分享我国领袖人物、英雄事迹,不断巩固学生“学好知识、建设家乡、报效祖国、复兴民族”的爱国思想,引导青少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中;以思政课、远程信息课、社会实践课等课程,以及校园科技节艺术节、红领巾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弘扬社会主旋律。二是加强学生科学技术教育,开设航模、船模、建模、车模、创客空间等社团活动,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三是加强家校社合作,依托湖南援疆“红石榴·湘吐教育数字化共同体”项目,构建学校发展、共享资源、教师研修、家校共育的数字化共同体平台;与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景点、工厂等开展协作育人活动;评选“书香之家”、五好家庭等,营造良好家风。

持续推进“文化润疆”走深走实

学校既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堂这一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又要把握网络新媒体这一主战场,还要善于利用火热的社会生活这一思政大课堂,在“文”字上聚心力,在“化”字上见真章,在“润”字上用实功,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质增效。

“文”字上聚心力。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学习研究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谋篇布局、浸润文化。学校还要积极与援疆省份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交流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助力新疆吐鲁番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化”字上见真章。首先,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师生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快闪、“跟着中国科学院博士研学沙漠植物园”等活动,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以及依托中华传统节日活动增强师生交流,依托升旗仪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精神洗礼。其次,要把握住文化契机。充分利用好民族团结教育月、传统节日、纪念日、主题日等时机,广泛宣传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挖掘提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发挥文物和历史的育人作用,通过走进吐鲁番博物馆赏“共命鸟刺绣”、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吐鲁番亚尔镇西门村红色研学路、探秘火洲生命源泉——吐鲁番坎儿井等实践中的形象化、符号化媒介,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吸引力和实践体验。再次,要紧抓师生法治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开展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积极邀请法治副校长入校开展法治讲座、组织师生参观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以活动促成效,引导师生基于法治思维,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润”字上用实功。一方面,多批次开展湖南—吐鲁番“石榴籽·祖国行”民族团结一家亲融情夏令营,各族师生代表深入长沙、湘潭等地,参观湘湖名校,瞻仰伟人故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感受各民族创造的灿烂非遗,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整合各方力量,扩大学生参与覆盖面。各民族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充分交流互动,正是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向完整过程,应加以重视和充分利用。从物理层面到精神层面构建互嵌的社会环境,达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润”的作用才能彰显。

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融合,与“三全育人”体系和“大思政”工作格局相融通,创新方式方法,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第八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吴绍芬 李景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