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学习任务群为指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热爱并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托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及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充分挖掘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1]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以新课标倡导的学习任务群为指引,在各族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2]热爱并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
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补白”板块在课后安排了语言知识、修辞知识和文化知识等语文知识小短文,教师恰当使用这些语文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拓展阅读积累,提升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3课与第7课课后分别补充了名词与动词的语言知识,在学习运用这些语言知识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词语或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悟学习,充分彰显随文学习的原则。教材中对这类语言知识的补充蕴含着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的系统性和梯度性规律,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够层层递进地了解语言知识,加深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常识的理解。知识补白部分还包括修辞知识。有了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修辞知识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如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文采用了多种修辞,让学生在排比、互文的修辞中看到木兰为上战场而进行的匆忙准备,进而感受环境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修辞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修辞、描写等方法运用在自己的写作当中。
开展高效阅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情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展高效阅读活动,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之美,抒发爱国之情。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家国情怀”,选编了5篇不同体裁的作品,包括现代诗《黄河颂》、记叙文《老山界》、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和古代诗歌《木兰诗》。选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不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家乡、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土地的誓言》中,作者面对当时东北沦丧的国土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铁血宣言。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事件,组织开展朗读活动,引导学生在同一主题不同体裁作品的朗读中体会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共御外敌的爱国之情。
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领略中华文化之美。新课标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指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宝,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带领学生通过欣赏和临摹书法作品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并补充造字法知识,组织开展“文字的故事”主题活动、“‘字’成一家”主题书法大赛等。在“文字的故事”主题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常见字的甲骨文或隶书,猜猜它们是什么字,并与同伴交流分享古人造字的规律,探寻其与古人生活的联系等,让学生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感受其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
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新课标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教师应在对学习任务群有所把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感受民族团结进步情感的熏陶。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一文,赞美了人民解放军、哈尼族小姑娘和瑶族老人之间军民团结、互相帮助的美好感情。教师可充分挖掘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资源,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提高学生阅读文本兴趣。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之中,有助于进一步体会边疆人民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策划开展“民族团结故事会”活动,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对学生的教育引领作用。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一文,描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瑶族妇女拿出家里仅剩的一点米为战士煮粥吃,红军明知部队缺粮却送给瑶族妇女一袋米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补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故事,如爱国戍边、舍身救人的“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骑着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的库尔班·吐鲁木等故事。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根据“救治新疆和田断臂男孩”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平凡英雄》,让学生体会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平凡人,跨越1400公里进行生命接力、守望相助的非凡意义。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并进行分享交流。这些故事紧贴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提高自身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同时,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实用性文本写作”任务群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元素。教师可结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事迹,策划实用性文本写作活动,如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写颁奖词、给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写一封书信、写一份民族团结倡议书等。以林则徐的事迹为例,学生大都知晓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却对他遣戍新疆时的诸多贡献不甚了解:他丈量土地、巩固国防,带领伊犁各族人民屯田戍边,解决了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各族百姓的粮食问题;他拿出私银做表率,鼓励新疆富商捐钱捐物,与各族群众共同兴修水利,解决了数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教师可以抓住林则徐造福各族百姓的真实事例,开展上述写作活动,既能完成新课标中的应用文教学要求,又拉近了青少年学生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的心理距离。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真实的情境中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例如,在执教八年级下册“活动·探究”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在“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中,补充“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演讲,带领学生举办班级演讲比赛,营造良好的表达交流氛围。同时,还可以围绕国家安全等话题组织开展演讲活动,增强师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使大家进一步明确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积极意义,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整本书阅读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明确设立“整本书阅读”拓展学习任务群,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整本书阅读适时而必要。例如,在整本书阅读的书目中,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边风景》。该书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相互理解、友爱共处的真实生活,是很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交流会。学生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形式,用不同的图示、符号、文字等展示阅读成果,从而体现学生个体对作品的独特认识。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能够充分感受那个特殊的年代,新疆各族人民互相帮助、互通有无的美好情感,体会哪怕打出一炉普通的馕也要分赠给邻居、朋友的真挚热情,领悟人与人之间善良、友好关系所带来的温暖底色,扎紧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学生在课堂中自主交流、展示自我,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进行点拨。整个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并主持实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助于在丰富的活动中将“阅读”转化为“悦读”,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建构学生阅读整本书经验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识。
在跨学科学习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在丰富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为主题,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学生设计访谈提纲,深入了解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人物故事,记录他们的真实事迹。围绕相关事迹,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海报,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录制并剪辑采访视频,结合在语文课堂中的知识积累设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并张贴在校园中,为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校园文化环境贡献力量。
语文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育时代新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应遵循新课标要求,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在指导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深植于各族青少年学生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EB/OL].(2021-11-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1/30/content_5654985.htm.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研究”(编号:20XMZ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钱晓莉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开发区实验小学教师,通讯作者赵新华系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研究基地教授)
责任编辑:徐杨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