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5-03-07 作者:安雪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和质量提升行动”。语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工具,在去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明确指出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全过程,加大师生推广普通话力度,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回答的基础性问题。

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各地各校始终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政策保障体系、普通话普及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参与伟大复兴进程和共享伟大成果贡献了力量。

一是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纲要》明确,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和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全民语言文化素养。健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建设新型国家语料库。开展语言国情国力调查。加强网络空间语言文字规范引导。深入实施国家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系列工程。加强与港澳台语言文化交流”。近些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度保障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依据,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等80余部法律、法规、规章和单行条例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2013年,国务院颁布《通用规范汉字表》。2018年,《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发布实施,我国听力和视力残疾人有了自己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满足听力残疾人手语使用者在奏唱国歌场合,规范、统一、严肃使用手语表达国歌的愿望。各地各校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典范。

二是普通话普及率不断提升。各地各校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特别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学校持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重点面向民族地区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专项计划,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实施语言文化助力乡村“五大振兴”项目,面向城市地区实施语言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从2012年到2022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目前,民族地区幼儿园已基本实现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活动,为实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85%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地各校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础阵地。2017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制定《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标准》,明确提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近年来,各地各校持续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达标校建设,39万多所大中小学达到标准。国家实施“语培计划”“优师计划”“国培计划”等项目,加大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培养培训力度。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不断规范、育人环境持续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学生语文素养显著提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打造经典优质资源,免费向社会开放。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余位播音员主持人录制“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为广大师生奉献“最好听的语文”。民族地区中小学稳步推行国家统编教材达到全覆盖,幼儿园已基本实现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活动。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扎实落实国家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学校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凝聚共识和正能量。

新时代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重点与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因此,未来如何继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仍是各地各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与关键。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有机融入立德树人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缺少了有效沟通的语言工具,就很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因此,各地各校必须提高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治站位,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有机融入立德树人新格局,坚定不移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加强学前儿童的普通话教育,有序推进中小学阶段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开足开齐课时。依据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统筹编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各地要借助乡村振兴计划,不断提升加大对普通话普及率低等基础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帮助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确保有形有感有效。

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扎实推进普通话教育教学和培训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各地要确保各级学校教师普通话水平达标,具有自觉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自豪感。各地各校要确保各级学生掌握与学段相适应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具有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各地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培训,加大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力度,以推普工作促进民生保障和改善。从“七普”数据看,各民族高中阶段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仍不平衡,有些民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些民族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9年至10年之间的省份有14个,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因此,必须提高薄弱地区学龄人口的普通话普及水平,以教育厚植人力资本。同时,要与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相结合,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借助数字化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服务,开辟普通话普及推广和教育教学的新赛道。

三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以推广普通话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成为我国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脱贫攻坚的经验表明,普通话普及和教育是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动力。教育能培养农村人口成为高素质农民、农场经营者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语言能力提供了必要的自信和行动力,确保了农村劳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来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语言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仍不可忽视,必须在以往有效经验基础上,稳步推进,拓展创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普通话普及水平和劳动者素养,不断提升就业水平和增收能力。教育与居民收入关系的研究表明,教育能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居民、各族居民收入差距。要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从事非农产业,就必须使乡村人口达到必要的普通话水平和教育及技能水平,以确保他们能在城镇就业、创业。也就是说,教育水平和语言能力是促进劳动力充分流动的重要前提之一。

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5.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城市生活适应度不断提高,47.3%的人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86.3%的人表示非常适应或比较适应本地生活,38.2%的人参加过所在社区组织的活动,但可以看出,仍有提升空间。因此,普通话推广和学校教育必须要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语言文字服务人民的终身学习,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人民群众就业、增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高社会融入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吴绍芬 崔艺馨(实习)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