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有效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探索和启示

发布时间:2025-04-08 作者:谢春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教师是关键。教师队伍建设内容涉及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专业素养、育人能力,也包括身心健康维护和情绪情感疏导,哪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切实关注和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立德树人质量提升有直接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既是大课题更是紧任务。2024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的第一项举措就是,进一步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每年组织教师免费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等服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赵长龙表示,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考核体系具有现实必要性。他认为,心理健康的教师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得到关注。建议加大对教师心理健康考核与测评,让教师能以健康心态从事工作,同时应避免考核增加教师的额外负担。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质量关系密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针对学生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学校需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同时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的技能。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近些年,我国教师的情绪负荷、教育压力明显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202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接受调研的2万多名教师中,有一半教师被焦虑情绪困扰。

心理教师的心理问题更值得关注。2024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受委托,针对首都地区心理教师的情绪劳动(心理负荷强度)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心理教师的劳动强度突出,心理健康维护更加迫切。相比于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的情绪劳动强度更高。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心理教师的情绪劳动强度显著高于有教师资格证的心理教师。相比于心理学类的心理教师,教育学类的心理教师的情绪劳动强度更高。相比于教龄6—10年、11—15年、16—20年、20年以上的心理教师,教龄5年及以下的心理教师的情绪劳动强度更高。小学的心理教师的情绪劳动强度比初中、高中、完全中学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心理教师更高。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压力、劳动强度和心理负荷在增加,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增多,需要给予重视和解决。

北京市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区域实践探索

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性的情绪动物,人的交往关系及情绪情感具有很强的变化性、诱导性、关联性、传染性和后果性。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同步,亲子携手,全民共建,校家社协同。北京市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和新时代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要求,出台了切实加强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在加强居民、家长心理健康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筑基:加强社会心理健康建设,构建心理健康保护的“社会大网”。2021年开始,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社会居民心理健康体检与心理援助服务,从社会层面构建心理健康支持网络,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师生、家长都被纳入其中。通过为师生、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心理健康体检、心理援助热线等心理筛查、干预、援助服务,快速应对不同场景下的心理健康促进和危机援助任务,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积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整合教育、卫健、妇联、团委、科研机构等各方资源,共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通过家校联动,纠正家长的不当攀比心理,防止盲目施压。2018年以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多次开展家庭合格教师专业培训,组织家长学习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家庭心理学知识,500多名家长实现持证“上岗”。

强心:配齐建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着力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北京市教委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动计划(2023—2025年)》,配齐建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规模500人以上的学校需适当增加专(兼)职心理教师配备。建立学校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初高中非毕业年级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初高中毕业年级针对性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加强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形成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北京市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基石,需要在工作环境、考核评价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帮助心理健康教师安心执业。

减压:着力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为教师创造更健康的教育生态和社会生态。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指出,教育政策和学校管理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传递到学生身上。为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市教委正在推进育人新载体的构建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适度缓解升学和考试评价压力,引导教师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课程建设和对学生的接续培养上。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完善“2+1+N”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体系,围绕“预防、筛查、干预、治疗、管理、支撑”六大环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通过这些措施,致力于为教师创造更健康、更积极的工作环境,同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赋能:中小学教师全员必修心理健康。2017年以来,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委托任务,开展基于心理健康素养和育人能力建设的全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教师、家长导师的专业培训和实践。同时,陆续在海淀区培英小学、万泉小学和东城区花市小学等学校,针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素养的专业培训,3000多名教师持证“上岗”,育人能力和心理自护能力同步提升。

2025年,北京市开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提升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全员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实训,以整体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实训采取市、区、校三级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计入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其中,全员公共必修课培训包含“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积极教育: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学”等。针对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等不同群体,实训内容各有侧重。比如,班主任的实训课程聚焦对学生的心理支持、家庭教育指导等内容;各学科教师将围绕学习心理规律,助力学生“乐学”“善学”等方面展开实训。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启示与建议

在区域施策的基础上,应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动力,进一步加强教师、家长的身心健康、情绪疏导,切实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积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理论。应注重培养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健康生活态度和积极心理品质,如自信、情趣、乐观、友善、韧性、反思、自我效能感等,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和职业压力。

构建涵盖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师心理发展综合素养模型。通过健康心理模型构建,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及必要的医学知识,具备情绪调节、心理急救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

开展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系统研究,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因素,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受工作压力影响,还与家庭环境、社会支持、职业认同等因素密切相关,必须协同研究和解决。

研究制定专门的教师心理健康保护政策,确保有章可循。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危机筛查制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为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提供及时的干预和支持。可以在部分区县和学校建设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咨询室,整合学校、社区、专业机构等资源,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专业心理健康支持。

切实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通过持续组织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等方式,积极宣传教师的教育贡献和育人价值,推动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减少对教师的误解、曲解和不当期望,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和边界,避免家长和社会舆论过度影响教师的工作,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培训更多家长成为家庭心理健康师、合格家庭教师。建议北京市和兄弟省市继续推动家庭心理健康师、家庭合格教师培训项目,通过系统培训,帮助家长掌握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养护和教育知识,积极支持教师的立德树人工作,画出最大的育人同心圆。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杨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