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徐光明)“一甩袖,二跺脚,三转圈!”日前,江西省南丰县附属小学校园里,300名学生踏着千年鼓点的印迹,上下翻飞,仿佛“穿越时空”触摸感受着先民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祈愿。这场由学校体育教师组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改编的傩舞课间操,正成为抚州市“阳光大课间”改革的鲜活注脚。
今年来,江西省抚州市推行每天综合体育课间活动不低于2小时,让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与素质教育在大课间碰撞出璀璨火花。
在抚州市临川区,各中小学校都陆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民俗课间操运动活动,将非遗传统舞蹈改编成课间“花式”体操。在临川区展坪镇中心小学,670余名学生手持莲枪,精神抖擞地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了“莲枪操”。
当千年傩舞遇上现代课间操,当非遗传承人牵起孩童的手,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南丰县附属小学内展开。4月10日,南丰民间傩舞艺人化身“文化使者”深入该校,利用课间时间表演傩舞,并手把手教学生跳傩舞。“一甩袖,二跺脚,三转圈!”在傩舞艺人的指导下,学生们分组学习傩舞基础动作,动作虽稚嫩,但眼神专注、步伐坚定。据了解,学校体育组老师将傩舞的“蹲步”“颤步”“云手”等元素融入健身操,创编出《傩韵少年》课间操,随着激昂的鼓点,学生们动作整齐划一,其剪影在阳光下交织成流动的画卷。校长郑宏毅表示,学校将持续开展“非遗+课间操”“非遗+美术课”等跨界融合实践,让传统文化可感、可学、可玩,筑牢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之基。
黎川县新城实验学校创新推出“科普大课间”活动,将每日课间时光转化为充满奇思妙想的科学探索之旅。在“消失的颜色”实验中,学生们通过调控柠檬酸与小苏打的酸碱反应,观察紫甘蓝指示剂在魔幻般的颜色变幻中揭示化学反应的奥秘;“不会燃烧的纸杯”则利用水的比热容原理,让少年们在火苗与纸杯共舞的惊险场景里领悟热力学定律;而借助电磁感应原理设计的“跳舞的回形针”,更让抽象物理知识化为指尖跃动的科技韵律。该校科学教研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从现象观察到原理应用,教室摇身一变成了“实验室”,科学教育新模式正悄然播撒创新的火种,在校园播撒科学理念的种子。
临川十小是抚州市大课间活动创新实践的一个典型。该校将课间活动延长至15分钟,并增设了上下午各30分钟的“阳光大课间”。在“课间活动微改革”中,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主题游戏区,学生们通过跳格子学习党史重要事件;“防溺水飞行棋”游戏中,孩子们在掷骰子前进中掌握自救知识……学生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提升抗压能力。
抚州市第二实验学校同样在大课间活动上进行了创新实践。该校以“书记领航”行动项目——“玩美竞秀”课间活动群开发为导向,开发了“集体律动活动”“体能训练提升”“创意游戏工坊”“文化传承体验”“身心调节驿站”五个板块的课间活动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涵盖了体育、音乐、美术等多学科元素,更让孩子们在运动中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我们的大课间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现在,孩子们都很喜欢大课间活动,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抚州市第二实验学校教师杨考琳说。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