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来自千里之外的非遗瑰宝——湖南省邵阳市的蓝印花布……”假期里,邵阳学院大三学生佟舶赫回到家乡黑龙江省鸡西市,走进当地的东风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课。
这跨越千里的文化传递,正是邵阳学院“艺心”志愿者服务站十二年如一日坚守非遗传承的生动缩影。目前,“艺心”志愿者服务站已吸引了741名师生志愿者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6万余人直接受益。
邵阳市,这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高沙土陶、蓝印花布、宝庆竹刻等众多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时代快速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浪潮下,传统技艺传承遭遇严峻挑战,诸多非遗项目逐渐陷入传承断层的困境。
“非遗不应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邵阳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团总支书记李斌至今记得,2013年“艺心”志愿者服务站初创时的场景: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国家级非遗花瑶挑花传承人沈燕希的工作室里,积灰的绣架上悬着未完成的绣片,老人叹息“年轻人都不愿学了”。这一幕刺痛了在场师生,也催生了“艺心”的初心——用青年力量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为实现这一目标,“艺心”志愿者们踏上了艰辛而又意义非凡的征程。深入调研和记录是非遗传承的第一步,志愿者们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为36项非遗项目建立起系统、详实的档案资料,累计形成超 50余万字的珍贵文献。
志愿者们走进学校和社区,开设非遗体验工坊、举办“非遗”展览、开展非遗文化讲座。在校园里,孩子们第一次亲手触摸蓝印花布,感受其独特的纹理;在社区中,老人们重新拾起宝庆竹刻的记忆,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在村落里,村民们围绕宝庆烙画,交流着技艺的心得,探讨着创新的方向……
“艺心”志愿者们还积极顺应潮流,搭建起线上宣传平台。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上,非遗故事、技艺展示、传承人访谈等内容持续更新。截至目前,其官方抖音账号发布短视频800余条,总播放量超2000万次;微信公众号推送推文500余篇,累计阅读量达80万次。一个个精彩的短视频、一篇篇生动的推文,让非遗文化走出“深闺”,走进大众视野。
“传承之路布满荆棘,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脱节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许多非遗技艺制作的产品,因不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逐渐被市场边缘化。”邵阳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孙友平道出传承过程中的关键困境。
面对这一挑战,“艺心”志愿者们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深度融合,开发出120余款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契合现代需求的文创产品。比如,宝庆烙画与现代家居装饰相结合,诞生了独具特色的装饰画;蓝印花布的图案融入时尚服装设计,让传统技艺在时尚舞台上绽放光彩。这些创新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广泛欢迎。
在“艺心”志愿者服务站,每一位师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非遗传承故事与深刻感悟。
孙建亮从2020年9月开始担任指导老师,他带领同学们参观非遗博物馆,到非遗陈列馆讲解练习,实地调研采访非遗传承人。“下乡实践是很好的方式,同学们亲眼看见了非遗制作的全过程,那种震撼和收获是课堂学习无法给予的。”
王艳萍2015年加入“艺心”,她一家四口都投身宝庆非遗宣传工作,并制作了四部相关纪录片。她带领志愿者们走进农村、中小学、社区,展示宝庆烙画技法,讲述传承故事。“起初,大众对宝庆非遗了解甚少,推广工作困难重重。但我们从未放弃,如今国家愈发重视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非遗传承之路也越走越宽广。” 王艳萍感慨地说。
“这不仅是文化保护工程,更是育人工程。”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正贤指出,12年的实践让学生们在田野调查中锤炼了专业本领,也在服务社会中厚植了家国情怀。
学生韩佳蓉从大一就加入“艺心”,她分享道:“在活动现场,看到非遗技艺传承人现场教学,大家一同感受非遗的魅力,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艺心’不仅是非遗传承的桥梁,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邵阳学院党委书记宁立伟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项目,让更多青年学子在传承中成长,为中华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余杏 通讯员 龙哲 毛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