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石门县楚江街道闫家溶完全小学的美术室里,一群学生正屏息凝神地操纵着手中的皮影杆。幕布上,桩巴龙翻腾游走,农家女掩面哭泣……这些由学生亲手制作、演绎的皮影角色,正生动再现着湘北民间传说。自2023年成立皮影社团以来,这所城郊小学以“非遗进课堂”为切口,将皮影技艺的传承融入“双减”课后服务,让学生在光影交错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初我想办游泳特色班,但昂贵的车费让计划搁浅。”校长龙世勇坦言。2022年调任闫家溶完小后,他受县域非遗保护工作的启发,与美术教师龙书航走访石门县文化馆。当看到文化馆用皮影演绎《桩巴龙传说》时,二人眼前一亮:“皮影戏成本低、易入门,还能融合美术、音乐、文学多学科!”
在县文化馆支持下,学校确立“普及+特色”双轨模式:每周两节美术课中划出一节作为皮影普及课,全体学生参与欣赏与简单制作;课后服务时段开设美术特色班,从中选拔苗子组建皮影社团。社团分设设计组与表演组,按“绘画→制作→表演”三阶培养。美术教师通过观摩网络视频自学技艺,文化馆非遗专家定期进校指导。
五年级的徐舒扬是社团的“顶梁柱”,她独自承担桩巴龙角色的表演任务。“皮影的表演空间只有一张幕布,但想象空间比操场还大!”她操纵着三根操纵杆让龙身蜿蜒游动,这是她反复观看非遗传承人郑绍杨表演视频练就的绝活。
双胞胎徐妤熙、徐妤晗负责场景转换。姐妹俩用卡纸制作出会“下雨”的云朵、能“开花”的树木,她们发现:“古人用牛皮雕皮影,我们改用环保材料,这就是创新!”而扮演“娘亲”的刘曦瑶则从悲情故事中感悟良多:“皮影戏里的孝道故事让我更懂感恩,现在每天回家都主动帮奶奶捶背。”
今年1月的“过中国年”皮影大赛上,这些学生大放异彩。六年级学生耗时两周雕刻的年兽鬃毛根根分明;五年级团队设计的舞狮皮影能眨眼、甩尾;更有学生将冬奥吉祥物“冰墩墩”融入传统年画题材。校长龙世勇感慨:“他们不仅传承技艺,更用童真赋予非遗时代活力。”
社团发展的背后,离不开84岁非遗传承人郑绍杨的倾囊相授。这位从艺30余年的老艺人,曾带着儿子走遍石门乡村表演,后因儿子意外离世一度沉寂。得知学校开展皮影教学,他翻出珍藏的牛皮影人捐赠给社团:“孩子们能让这些老物件‘活’过来,比锁在箱子里强!”
郑老的故事被学生改编成皮影短剧《光影人生》。剧中,他用二胡为皮影戏伴奏的绝技被孩子们复刻——美术教师龙书航将音乐课与皮影课融合,现在社团学生已能边操纵影人边唱石门山歌。“我们正在申报非遗传承课题,计划把桩巴龙传说做成系列校本课程。”龙书航说。
如今,闫家溶完小的皮影戏已走出校园:在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中获评“最受欢迎非遗项目”;学生作品被文化馆收藏;更有家长反映孩子回家主动搜索《中国皮影戏》纪录片观看。
“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应是流淌在生活中的血液。”校长龙世勇表示,下一步将联合县域其他学校组建皮影联盟,让更多学生成为“小小非遗传承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覃业彦)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