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援藏工作是对口援藏工作的重要举措。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方式选派援藏教师,开启了“组团式”教育援藏先河,按照教学与管理“双轮驱动”的思路,形成“校长(教学副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的选派结构,探索了“一区对接一校、辐射带动周边”的工作模式,为拉萨教育发展贡献北京力量。新一批援藏教师进藏以来,按照深交融、高质量、多渠道、新载体的工作思路,努力开创“融铸式”教育援藏新模式。
培根铸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北京教育援藏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教育援藏全过程。
旗帜鲜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旗帜鲜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援藏团队主动对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藏大学、西藏社科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推动拉萨市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率先建成地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指导委员会,率先建立西藏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在全市大中小学广泛开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系列活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政金课”。团队邀请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专家赴拉萨开展交流研讨,京拉携手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六个一”主题活动。团队主动与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西藏博物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等单位合作,建立京藏两地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努力建好协同育人统一战线。
双向奔赴深化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当前,教育援藏进入共同富裕新阶段,援藏团队更加注重由单向帮扶转变为双向奔赴,更加精准把握两地资源禀赋,用好京藏优质教育资源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更加关注交往交流交融的频度、强度、韧度,更加凸显两地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开展京藏学生线上“国学诵读”活动,以数字技术为媒介,拓展京藏青少年“三交”时空和渠道,有效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组织京藏两地学生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在同歌共舞中心心交融,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两地学生在京藏校园里同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同画一幅画、同踢一场球。京藏学生之间不是一时一地的见面,而是建立长期的学伴关系,成为一生一世的朋友。
固本强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北京教育援藏团队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援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抓实抓细,彰显教育援藏培育“造血”机制的价值取向。
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北京教育援藏团队与受援地教师一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对教师的殷切希望,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北京教育援藏团队坚持教研科研引领,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重点开展教研工作,将援藏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同当地教师熟悉教情、学情、校情的优势相结合,将西藏所需与援藏所能相结合,切实提升受援学校育人质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西藏自治区中学构建‘四联动’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索”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目前,受援学校正在开展“西藏‘组团式’教育援藏科研协同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持续深化对教育援藏和当地教育教学的规律性认识。
大力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北京教育援藏团队将教师培训作为筑基固本、补短扶弱、提质增效,快速提升当地教师教育水平的关键性工作,点面结合,前后联动,积极推进。一是积极发挥援藏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师徒结对、优质课观摩、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提升受援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二是主动邀请北京市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赴拉萨短期援藏,开展“京藏同心、携手育人”短期援藏和“三交”活动。专家围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等工作,深入拉萨市大中小学,开展专题培训、座谈研讨、听评课、学生论坛等系列活动,大中小学一体化联动,助力拉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开展拉萨市骨干教师赴京高级研修班培训项目,项目自2016年启动,每年面向全市选派20名优秀教师赴京开展为期一年的培训,依托北京高校、教科研机构和中小学优质资源为拉萨教育培养“头雁”。
启智增慧,持续助力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援藏团队积极回应西藏高质量发展对优质教育的新要求,和西藏群众对更好教育的热切期盼,在持续做好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开辟教育援藏新赛道。
创新开展融铸式集团化访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需求,将拉萨相关学校纳入北京优质学校教育集团,开展不同周期的“访学计划”。每年组织若干名拉萨学生和学科教师到北京开展访学,按照“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精准高效地满足拉萨学生享受首都优质教育需求。注重“教、学、评”一体化探索。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时跟踪学生进步与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积极组织北京学生赴拉萨开展灵活多样的访学,实现两地学生双向交流、深度交融。
率先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依托京藏两地科技资源,借鉴北京雏鹰计划、翱翔计划经验,助力拉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组织两地学生在北京和拉萨共同开展“爱心雏鹰拉萨行——科学探秘奥林匹克活动”“雏鹰爱心论坛——北京拉萨共创场”等系列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为学生指导点评,引导两地学生在合作中激发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将科学的种子埋入更多学生心间。
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一是加强硬件建设,在拨付专项援藏资金支持学校设施设备优化升级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在拉萨实验小学建立“基础教育信创教室”,让北京信创领域最新成果及优质解决方案在拉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有效应用。二是突出资源共享,向拉萨全市中小学师生开放北京数字学校空中课堂账号,提供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各学科共计万余节线上优质课程,消除资源壁垒,缩小教育差距。三是注重应用场景探索,积极开展“京藏双师课堂”活动,在京藏学校之间、受援学校和边境县学校之间开展双师课堂,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优秀骨干教师线上流转。
主动实现辐射引领。“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是“组团式”教育援藏的核心理念之一。团队积极发挥受援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主动与仲巴、吉隆等边境县学校结对帮扶,与当雄、尼木、墨竹等农牧区学校对口合作。同时,注重与其他省市援藏学校合作交流,向兄弟省市学习先进经验,与上海、河北援建学校资源共享,倡导开展京沪冀“组团式”教育援藏合作交流,北京教育援藏朋友圈持续扩大。
(作者周晓宇系拉萨市教育局副局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援藏干部、北京援藏指挥部教育领队,范忠伟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支援合作处处长)
责任编辑:徐杨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