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探索民族地区体育美育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5-05-09 作者:聂真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民族地区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教育强国战略落地的重要基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两份重要文件,着重强调了体育美育对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滋养心灵以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意义。《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更是进一步指出,应“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民族地区体育美育发展锚定了历史方位,指明了实践方向。然而,面对地理阻隔、资源匮乏与师资薄弱的现实困境,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如何让民族文化基因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充分认识新时代体育美育的育人与价值

体育与美育作为人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演变折射着不同文明形态对“完整的人”的认知变迁。在青铜器时代的周代官学体系中,“射”“御”“乐”作为六艺之要,不仅是军事技能训练和音乐、舞蹈,更是通过身体规训和精神陶冶实现“君子不器”的礼教目标。孔子杏坛讲学“依仁游艺”的教育实践中,射箭的精准度与礼仪规范互为表里,弓弦振动间完成着身体与精神的同频共振。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并将“美感教育”首次提升到与公民道德并列的高度。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五育”并举工作。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加强校园足球建设,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民族地区实现体育美育创新发展不仅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命题蕴含着教育现代化与文化自信的双重逻辑,既需破解传统教育模式的路径依赖,也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理论体系。从理论维度看,民族地区体育美育的创新发展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实践层面需破解三重矛盾: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标准的适配矛盾、资源禀赋优势与转化能力不足的发展矛盾、政策执行力度与基层创新活力的动能矛盾。

民族地区体育美育的创新发展,本质上是为各族青少年铺就一条植根文化沃土、面向未来发展的成长通道。这一实践不仅关乎新时代教育方针的落实,更直指民族地区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诉求——通过激活文化基因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同时,建立起对中华文明的主体性认知和创造性转化能力。从理论建构看,这种创新实践为民族地区学生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认知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场域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密码:将民族民间体育美育与教学有机融合,使教育教学不仅传承着祖辈的智慧,更在跨学科实践中培育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素养。这种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学习载体的创新,使“静止的文化遗产”转变为“流动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文化自信中获取面向未来的竞争力。破解实践层面的三重矛盾,实质是为学生成长扫清结构性障碍。当文化资源经由教育转化,就能成为托举学生全面发展的强力支点,重塑民族地区学生的成长轨迹。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当鄂温克族学生在桦皮船制作中领悟流体力学原理,当傣族少年通过孔雀舞动作分析掌握运动生物力学,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升,更是立足民族文化、对话现代文明的底气与自信——这正是新时代民族教育最根本的育人价值。

民族地区体育美育创新发展范式与路径

“文化根脉+政策赋能”重塑民族地区体育美育发展范式,构建“文化传承为魂、学科融合为径、机制创新为基”的三维发展体系,推动民族地区体育美育从“输血式扶持”转向“造血式成长”。

深挖文化基因,构建“学术化+在地化”传承体系。“文化若断流,教育便失根。唯有以学术之光烛照传统,以实践之力激活基因,方能守住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依托《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民委、文旅部门制定《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图谱》,明确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的文化内涵挖掘标准(历史渊源、民俗功能、技艺传承谱系等),将其纳入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专项政策,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选定2—3项本土文化项目进行深度开发。例如,解析蒙古族摔跤服饰纹样中的部落图腾象征,梳理彝族火把节舞蹈与历法智慧的关联,形成可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学术成果库。

中央和地方教育科研基金向民族地区倾斜,支持学校联合高校民族学团队、非遗保护机构开展“文化解码”研究,例如:解析那达慕摔跤中的蒙古族英雄崇拜内涵、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唱法的声学原理与生态伦理关联,形成可转化为教学素材的学术成果清单。

打造“校—馆—社”协同育人生态圈。学校与当地非遗工作站、民族博物馆共建“文化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驻校导师”,将田野调查、口述史采集纳入学生实践课程,使学生在记录、整理本土文化的过程中理解其深层价值。例如,在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基地与中小学共建“非遗工坊”,邀请歌师驻校授课,学生通过参与鼓楼对歌、田野采风,在实践中体悟“歌养心、舞养魂”的文化真谛。此类模式可推广至更多民族地区,让课堂延伸至村寨、博物馆与节庆现场。

打破学科藩篱,探索“场景化+项目式”融合路径。“教育不是知识的孤岛,而是智慧的群岛。跨学科融合,方能让学生看见文化的全景。”设计“文化场景导向”主题类课程,纳入“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工程”,形成示范效应。明确体育美育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融合的具体路径,将跨学科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质量评估指标,要求每所学校每年至少开发一门民族特色跨学科精品课。

《隋书・突厥传》中明确记载:“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饮马酪取醉,歌呼相对。”生动地展现了西域民众对蹴鞠的热爱。可以开发“乐舞竞技中的丝路文脉”项目,将维吾尔族美术、舞蹈、体育与历史课中的丝绸之路商贸史、地理课中的绿洲生态相结合,学生通过编创乐舞剧,开展项目式探究学习,更好地理解艺术形式背后的文明交融史。

建立跨学科教师“创新共同体”、“体育美育名师工作室”,在职称评审、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设立“跨学科融合”专项,对联合开发民族体育美育跨学科课程的教师团队给予倾斜支持,推动打破“单科独进”的传统教学模式。如设立“民族体育美育融合教研基地”,鼓励体育教师与历史、艺术教师联合备课,实现“一节课承载多重素养”。

夯实长效机制,打造“内生性+可持续”发展生态。“政策保障如春雨,机制创新如沃土,唯有二者兼得,方能育出常青之木。”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定向培养“双师型”人才。例如,云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设“民族民间体育”国家一流金课群,学生既学习教育学理论,又深入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技能,毕业后可直接服务基层学校。

完善“多元参与”评价机制,摒弃唯分数论,将学生在民族节庆中的参与度、传统技艺掌握程度等纳入综合素质档案,激发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

构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民族模式纳入《纲要》倡导的“绿色教育创新行动”,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例如,青海牧区学校可利用牦牛皮制作摔跤护具,广西地区学校可用竹编工艺开发美术教具,既降低教学成本,又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物尽其用”的生态智慧。

民族地区体育美育创新发展的实践对策

坚决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体育美育的政策要求,促进“五育”融合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到体育美育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思想上行动上像重视德育、智育一样重视体育美育,做好体育美育工作是落实“五育”并举的实践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机制,是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加快补齐体育、美育短板。

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地区体育美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不同民族地区在体育美育发展方面各有优势,通过举办民族体育美育交流活动、建立区域合作联盟等方式,促进经验分享、师资交流和教学资源共享。例如,举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交流赛,让不同地区的学生相互切磋技艺;开展民族艺术作品巡回展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民族地区体育美育教学方式。借助互联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线上体育美育课程、虚拟文化体验项目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学习民族体育美育知识。比如,开发虚拟的民族传统体育场馆,学生可以在其中模拟体验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制作线上的民族艺术精品课程,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讲解,提升教学质量。

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浸润行动创新发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是破解民族地区师资、体育美育资源转化率不足发展困境的关键一招。云南的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已经执行3年,取得了良好成效。该计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魂,立足边疆多民族聚居与立体生态特征,系统性构建“文化解码—素养培育—生态融合”的教育新范式,书写了边疆民族地区“五育”并举的鲜活注脚。

民族地区体育美育的振兴,既是一场文化自觉与教育创新的双向奔赴,更是一条以“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当政策的“势能”转化为基层实践的“动能”,传统文化便能在校园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当多元文化在课程中开花结果,不同民族的孩子就能在互动中读懂中华民族共同本的深意。体育赛场上的协作拼搏、美育课堂里的共情创作,都在无形中解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基因密码。对历史最好的致敬,莫过于让年轻一代在交融中传承;对未来最重的承诺,正是让每个孩子既成为本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又在与各民族师生的深度互动中,成长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创新力量。

(作者系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副校长,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责任编辑:徐杨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