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以无边界课程构建“共享生态圈”

发布时间:2025-05-09 作者:宝雅璇 刘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的校园里,传统课堂的“边界”正悄然消融。学生们在波音737模拟驾驶舱内,研究空气动力学;用AI创作数字艺术作品;组装可监测水质的机械鸭……

近年来,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资源跟着学生走、课程围着兴趣转”。作为深圳市“一校一馆”首批试点学校,学校先行先试,努力创建开放共享的教育生态,着力扩大优质资源的惠及面。

“我们要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去创造,像文学家一样去创作。”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鲁江介绍说,学校近年来努力拓展科创教育场域、创设无边界课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新创造。

在学校航空航天实验室,大疆无人机集群、热成像设备等设施,激发着学生的探索欲。很多学生在这里操控着多轴无人机,在FPV竞速的激情赛道与无人机足球赛场间,自由穿梭。

“我们希望让更多学生早一些接触先进设备、科创场景,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中感受产业的脉动,感知产业的需求。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更多‘科创好苗子’。”鲁江表示,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对标深圳市“20+8”产业集群人才所需,着力引入政企科技教育资源。学校还联合腾讯、华为、大疆等18家本土头部企业,拓展科创教育的场馆与空间。

学校现已建成智能制造空间、自然生态空间等5大开放式主题式学习空间,航空航天实验室、数字制造实验室等18个创新实验室。学生可在这些空间里,用汽车发动机、光固化打印机等先进设备,去孵化奇思妙想,动手破解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的问题。

受台风天赛格大厦摆动现象的启发,学生研发出减震阻尼器模型。观察到高速公路阻隔动物迁徙的问题后,学生提出关于在深圳建设生物通道的设想,去年深圳相关部门参考学生的灵感,建成全国首座由中学生设计的生物通道大桥——“鲲鹏径一号”。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不但着力营造浓厚的实践教育氛围,而且基于螺旋式上升的逻辑结构,开发四大实践课程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构建素养发展坐标系,累计开发430余门校本课程、600余门专家领衔的校外课程,打造涵盖科技、人文、艺术等多领域的“课程超市”。

在“拼贴设计师的创意舞台”这门课上,学生们在创新中心教师王智媛指导下,化身小小拼贴设计师,完成从设计到拼贴的全过程。“孩子们从杂志上剪贴有趣的图片、色彩纹路,再进行面料拼接、廓型设计。很多孩子通过个性化的创作,领悟服装设计的美学逻辑。”王智媛还会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面向小学生授课时,王智媛指导他们通过层叠拼贴,模拟服装A型裙摆的质感。而针对高中生,王智媛则在教学项目中融入更多思辨性任务,引导他们激发自己的灵感,开展自主创作。

得益于个性化、多样性的课程体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很多学生思维活跃,热爱创作,喜欢创新。

“我们努力创造多种机会、平台,鼓励学生用心创作、大胆创新。”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副校长钟小其表示,学校还鼓励学生把创意变成产品,再转化为商品,从而培养他们的市场思维与商业嗅觉。

一次偶然的机会,该校五年级学生王嘉人及其团队,在追踪候鸟迁徙路线、推进黑脸琵鹭保护项目时,萌发推出黑脸琵鹭及其衍生产品的想法。在学校教师支持和指导下,团队设计了黑脸琵鹭桌游、IP形象、AI短片等系列作品。目前,该系列产品在多个展会上展出,并上线微店,很受顾客喜爱。

近年来,深圳市教育局积极推进“一校一馆”建设,着力为全市每所中小学校打造至少一个特色教学场馆,并将其作为“每周半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场馆面向全市师生开放共享,努力打造成师生们“每周半天计划”的好去处。

“学校不是孤岛,教育没有围墙。‘一校一馆’行动旨在开放和共享学校的场馆资源,实现互助共赢。”在鲁江推动下,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争当“教育共建共享先行者”。

学校不但积极构建校际协作平台,而且在每周安排两个半天时间,面向全市学生开放场馆。依托“双师型”课堂,参与协作的学校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实现教学实时交互,打破校际时空壁垒。目前深圳已有16所中小学校加入校际协作平台。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还牵头组建跨校实践共同体,不同学校的学生可通过构建生态雨水花园等项目,实现知识迁移与创新素养的协同发展。

据介绍,仅在近两个多月,学校已接待8所中小学校共720名学生,进入学校实验室开展“每周半天计划”。学校还计划为7所中小学校共1670名学生,开放学校的海绵城市、数字制造等特色空间。

“一所优质的学校,不但要有智慧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要有担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鲁江表示,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将继续深度挖掘并整合多元资源,助力更多学生提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盾 通讯员 宝雅璇)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