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宁波大学:学生“住企”,趟出人才培养新路子

发布时间:2025-05-13 作者:史望颖 洪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从2023年7月开始,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林志翔就离开“舒服”的校园,一直吃住在一个制造业龙头企业(宁波力劲科技有限公司)。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每天早晚打卡,终于将一个副车架的低压铸造流程完成了优化,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科研项目是企业提供的,来自生产一线的直接需求。企业出题,学生答题。事实上,像这样围绕企业问题“住企”培养并完成毕业论文的并非林志翔一个。

历经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创新“大学办学在企业、师生工作在车间,项目制中出人才”的培养机制,形成了“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有170余名研究生“住企”培养。来自生产一线的企业实际课题作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占比已经达到62%,发表论文74篇、申请专利28项、获得优秀实践成果10项,近三年来到制造业就业的比例高达99%,并涌现出了团中央“大学生双创先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典型。

宁波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民营经济发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民企面临人才短缺的生存压力,智能制造人才缺口约30万人。

服务地方经济是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愿意在宁波民企就业且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硕士是重要命题。”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彭文飞认为,机械类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有责任回应宁波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校热企冷导致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资源少,校内科研导致学位论文课题校企互动差,产教脱节导致解决复杂工程创新能力弱,是目前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所在。

让企业出题,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住企”培养的研究生,每人都会领到一个项目,这些项目是直接来自生产一线的科研需求。林志翔两年“住企”时间里,在企业做了50余次仿真实验,然后又在学校实验室经过半年的铸造实验,终于在减少工时和提升强度两个维度实现了突破,完成了工艺优化大的任务。“同学们年纪轻、脑子活,没那么多条条框框,有时反倒能另辟蹊径。”某企业方联合培养负责人刘燕说。

平台对人才培养非常关键。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建立“力学+”智能制造联盟,与100多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建设校企研究平台(研究院/研究中心/实验室等)25个,并将平台建在了企业里。除此之外,还承担50个校企合作宁波市重点研发项目,合作经费超过6000万。

如何依托项目激发企业活力?政校企三方共同汇聚资源,构建起面向产业科研的“企业出题—复杂问题校企答题—前沿问题政府助题”的“项目牵引”产研协同育人机制。

成效是“肉眼可见”的。近3年,校企签订横向课题270项,政府助题项目50多项,签订合同经费约1.5亿元,保障人才培养的“一生一课题”。2017年以来,校企联合获省部级奖项20项,获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二等奖1项。

“在师生助力下,我们所研发的产品获得了2024年度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产品认证。”一家企业负责人兴奋地说。在项目牵引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业进一步增强,2017年以来在国家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和一等奖共计13项。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未来我们会继续进一步深入车间、走进一线,去发现企业需求、去解决复杂问题,以‘真题真做’来培养更多具有‘真才实干’的制造业人才,不断开创校企共赢新局面。”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特聘院长阮殿波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洪柳)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