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的越南老师的一句话“除了沉浸在书里,你对越南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让我彻底认识到自己除了书本的知识外,对这个世界好像知道得太少。于是,我开始认真欣赏世界,打开心门感受世界。
这次学校组织我们去敦煌的机会非常难得。敦煌是一个多文化交融之地,在那里,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行在敦煌,感知中国”,感谢学校给了我穿越时空的机会,欣赏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敦煌鸣沙山
期待是一种心态
随着火车缓缓行驶,草原慢慢出现在我眼前。风力发电机在风中傲然挺立,它的螺旋桨不断转动,形成一幅浪漫的图画,预示着旅程的美好开始。可能很难想象,敦煌这样一个四面都是沙漠的干旱之地,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文化艺术价值。敦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点,它连接起中国与世界,让商品、思想和文化实践得以交流。各国的商人到达敦煌后,也带着他们的文化进入,经过漫长的年月,各国的文化彼此交融、彼此丰富,形成了敦煌文化多元的特点。当年,进入敦煌的旅人,在他们面前的是茫茫沙漠,是自然的天灾,可能还有无路可归的未来,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精神信仰无比重要。火车缓缓驶入沙漠,我的脑海里已经充满了敦煌千年的故事,想象着无数场面,对即将到达的敦煌充满期待。
美感是一种心动
·第一站:鸣沙山
这里的沙漠、炎热、沙尘让我兴奋不已。这是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一种奇怪的联系。站在沙山顶上往下看,就是月牙泉。沙漠中的湖泊让我想起了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沙漠里的绿洲。大自然总是美丽、神奇、神秘的,没有人知道这沙漠中的湖泊何时存在又为何形成。在沙漠的烈日和狂风中,我在炎热的沙子上小睡了一会儿,让思绪停留在自己的触感和呼吸上。
短暂的沙漠小睡中,我好像做了一个梦,我梦到一群又一群商人骑着骆驼进入沙漠,骆驼的背上满满都是丝绸,他们在沙漠中一直往前走,天空越来越蓝。到正午时分,沙漠的热度已经让人难以呼吸,领队的商人全身都是汗,他的汗水落下,滴到我的脸上。我有点恍惚地醒过来,天特别蓝,下面的月牙泉已经围满了参观的人。
·第二站:莫高窟
对于一个学美术的学生来说,踏访敦煌是一生之追求,因为这里的莫高窟是最重要的佛教艺术汇聚之地。莫高窟的艺术以壁画、雕塑、绘画、古建筑等形式呈现,其壁画和雕塑以细腻的笔触和多变的色彩表现宗教和历史的内容。进入那些洞窟,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没有人能抗拒莫高窟的美。古人为了祈求平安,借壁画和雕塑将自己的美好心愿寄托给神明,因此这些壁画和雕塑映射着他们对神明的虔诚和敬重。壁画、雕塑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灵动、真实感,让观赏者从这些宗教经典的故事中体味到一种让人无比震撼的美感。敦煌壁画把我们带回过去,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也让我们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在讲解员手电筒的指引下,洞窟忽明忽暗,集中精力看壁画的布局,我只有感慨,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形象地描述莫高窟。参观时间很短,我舍不得离开。说来也许有些夸张,但是美术生骨子里一直有自己的执念。我怕以后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到过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我的大脑便会永远感觉自己画得不够好,不停消耗自己,再也不能接受其他。唐代诗人元稹《离思·其四》中的诗句多少可以描述看到莫高窟壁画时我心里的感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敦煌莫高窟
·第三站:玉门关
我慢悠悠走进玉门关,放眼望去,四下荒无人烟,景色荒凉。我突然明白,为什么那些描写母亲和妻子等待远在边疆的孩子和丈夫的诗,如此令人心碎。从少年从军守边,到须发皆白回乡,年迈的父母早已去世。因为是边境,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恶劣,还有战乱,走了大多意味着今生不能再见。冷风拂面,我脑海里想起那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虽然只是一句诗,但穿越历史仍能感觉到持久的疼痛。
·第四站:雅丹魔鬼城
在车里坐了几个小时,我见证了大自然的雄伟。雅丹的形貌各不相同,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记住你最喜欢的雅丹。有的雅丹正当壮年,有的雅丹已经到了衰老的阶段。在大自然面前,我感觉自己很渺小,但也被大自然的壮丽治愈。我们在旅行的过程中常常看到美丽的风景,但永远拍不出它独特的美。这时,我们只能努力把面前的风景收进自己的眼睛,刻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大自然好像想跟我们说:“如果尊重我,请收起你的相机,多欣赏我一会儿。”一定会有一天,我会再回来看这里的雅丹,跟它一起看日落,在风里听雅丹的心声。
旅途中,我见到一对夫妇。他们走上一截断路,一起放下相机,彻底投入雅丹的天地。风景美丽,人心也是。
敦煌鸣沙山
可惜是一种爱
震撼过后,是可惜。我知道有一天所有我见到的东西都会消失,我莫名觉得难过,看着看着,自己就不开心了。很多古代的文化遗产,我现在只能在书里看到。我自问是不是千年前,古人也跟我现在的心情一样,担心后代看不到这么好的风景。玉门关、大方盘城正走向消亡,千年后它们是不是只剩一抔黄土,我心里一时有点迷茫。人们常说,趁年轻的时候多出去走走,但更重要的是时间不等人,文化遗产也不等我们。我太过敏感。生活中有那么多快乐,但是我一直活在余华的小说里,担心不能改变的事,担心提前知道结果的事。生老病死不仅是人的事,也是天地万物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但是我希望我们可以多欣赏,有意识保护。文化是国家的灵魂,遗产是文化的孩子。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用妈妈的心对待文化遗产。
火车缓缓驶离敦煌,路边的风景是我行程的一部分,带着我的心去往下一个目的地,让我在路上继续成长。(作者 范氏柳(PHAM THI LIEU)[越南]系西北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指导教师:张晓芳)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5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