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种不同的人工智能产品接连引爆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有专家认为,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出现的时刻越来越近,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会逐渐替代人类大脑,超级人工智能则会超越人类的大脑,到那时人工智能或许会让很多职业彻底消失。
火速出圈的几款人工智能产品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今天,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知识的个性化呈现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很好地胜任,这给教师职业带来了恐慌。
这种恐慌是有依据的。以往,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媒介,教师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把知识呈现给特定的学生,从而更加有利于这些学生的学习。而现在,只要学生简单地操作就能轻松地使用当前的人工智能产品,知识就能由人工智能个性化地呈现出来。相较以往的电子学习产品如学习机,当今的人工智能无疑可以更加个性化,学生可以从自身需要的角度进行提问,使知识的呈现方式更有利于自己的实际情况,甚至可以针对一个问题不断地多角度提问,把自己的疑惑全盘抛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大多都能给予恰当的回答,这时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人工智能具有知识面广、耐心、思路清晰等优点,尽管当前各款人工智能产品都还有一些很难克服的“AI幻觉”问题,答案可能会有错误,但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相信“AI幻觉”发生的概率会越来越小,这个问题最终大概率是能够被克服的。
当前,人工智能早晚会取代人类教师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不少人相信,只要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不断提升,很多职业都会被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会例外。
首先,在回答这个严肃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思考教师职业的独特价值及其起源。与社会上的其他各种职业相比,教师职业的独特性是专门从事学生的教育工作。教师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一个必然结果。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少数具有知识的人完全脱离生产劳动就能获得生活所需之时,教师职业就产生了。
仔细分析,教师这个职业至少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是向学生直接或间接呈现人类已有知识;二是通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理的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人类已有知识(即“授业”—传授知识);三是解答学生学习中的不懂与疑惑(即“解惑”);四是启发、鼓励、支持学生萌发全新的认识(即“创新”);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即“传道”—德育)。这五个方面都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人工智能产品的局限性。人工智能产品的功能确实很强大,但是它并不能完全胜任教师五个方面工作的内容。虽然人工智能产品完全能向学生直接或间接呈现和展示人类已有知识,以及进行部分“授业”与“解惑”工作,但是不能全部发挥“创新”的指导作用,更不能对学生进行“传道”。有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未来人工智能的产品将能胜任“创新”“传道”两项工作,但这还是未能很好地理解“创新”“传道”这两项工作的独特性。
与其他多数职业不同,教育是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生物,因此我们很难想象一名学生完全在一个人工智能教师的教导之下是一件怎样的事情。学生是人—活生生的人,有丰富情绪情感的人,有个性、思想与价值观的人。他们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发展社会性,进行社会化,而不是只有知识的另一款人工智能—非人。即便人工智能科技再发达,人工智能教师本质上依然不是人,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会社会化的价值。
学校教育是师生的生命交互影响。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化起到十分关键甚至无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学习看似只是机械的传授,但传授过程中也充满着师生的社会性交往。
进一步而言,学校教育在哲学层面是人与人的“主体间”交流活动,内容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影响人的灵魂觉醒。人是有生命、有灵性、有思想的物种。教师与学生当然也如此,通过学校教育,不同的教师与不同的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主体间交流活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育人,也就是德育,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排在首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的“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而德育最根本的方式不只是言传,更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品德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去效仿,或从同一物种成员的角度,引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该如何度过。很难想象,一款没有物种共同点的智能产品,它能让学生产生类比性的思维,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也无法想象,一个主要以程序语句构成的智能,没有人生经历,没有个性化的人生体会,没有感同身受作为人类的经验,只有一些理性的判断和抽象的总结,它如何能够去推动、摇动、唤醒另一个年轻人类的灵魂。
除了德育,人类教师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也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不能否认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有积极的作用,但仔细分析,其最大的优势都来自:对海量数据分析而产生的几率性判断和结论,或者根据客户需要即刻提取、个性化呈现已有知识,这确实有利于教学中的快速响应,甚至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这一点上,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但学校教育还肩负着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创造新知识与发明新技术”的重大作用。正如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的:“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因此,仅仅把学生视为知识接受的容器显然是劣质的教育。优质的教育必然旨在通过传授知识启发、鼓励、支持学生萌发全新的认识—创新。
创新的本质也是一种人类情感的需要,创新性人格是人类各个领域内创新者的共性,这种人格品质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甚至高于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创新性人格包含了责任感、好奇心、勇气、自信心、利他主义价值观等多种品质,对这些品质的培养更是人类教师所擅长的,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还看不到人工智能有多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表情,掌握其心理变化,作出应该如何运用“鼓励”“鞭策”用语的决定,让学生即使在学习的瓶颈期也对自己有信心;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在教学中随时调整知识的难度、坡度,把握教学的节奏,以最佳的教学效果为依据,决定是否要延迟正确答案的发布,不断保持学生处于一种高度好奇的学习状态;教师还可以适时用语言、肢体语言、表情或微表情不断影响学生的情绪,不断鼓励他们成为一个勇敢的探索者。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拥有的品质。
因此,在人工智能的洪流面前,我们可以不断把人工智能的新成果拿来为教育教学所用,但人类教师也切不可妄自菲薄,要相信人类教师的育人价值不可轻易被替代。
(胡乐乐 作者单位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人民教育》2025年第7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