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高志恒 綦艳 唐慧 记者 阳锡叶)5月20日,湖南省祁阳市中小学“爱・悦・读”二十四节气“小满”读书会暨劳动教育成果展现场,41所学校500余名学生化身“校园主厨”,在煎炒烹炸中展示厨艺。这场以“节气厨房”等五大展区为核心的活动,涵盖家常菜、节气食等多元内容,成为祁阳劳动教育生态的生动写照。
祁阳创新构建“节气+劳动+阅读”教育模式,年均开展超50场主题实践,让学生在传统节气的更替中感受劳动之美、领悟文化之韵。“谷雨”读书会上,学生们走进七里桥镇仙人源茶场,诵读《茶经》,并亲身体验“采摘—晾晒—揉捻—烘焙”完整制茶工序……学生们跟随节气的步伐开展劳动实践,在知识与实践的交融中加深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
各学校积极将劳动课堂延伸至社区、田间、街巷,让劳动教育走出校园,融入生活。羊角塘镇城山完小的土豆种植课上,科学教师巧妙融入“保留生命线、敬畏自然律”的农耕智慧,让学生在播种与收获中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肖家镇汪家完小让学生在翻土栽苗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真谛;观音滩镇东泉完小通过家校“责任田”制度,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动手能力。
祁阳市教育局局长黄恩鹏表示,祁阳打破课堂边界,让学生在揉面翻锅中理解物理原理,在采桑制茶中体悟诗词意境,在春耕秋收间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祁阳通过深化家校社协同,各校以劳动实践作业、寒暑假活动引导学生每年掌握1至2项生活技能,家长担任家庭劳动指导者,形成了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浯溪二中将课堂搬进市井巷陌,让学生在传统手艺体验中感受匠心,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油条膨起的瞬间,看到了物理知识的具象化。”这正是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融合的生动体现。从田间“小农夫”到灶台“主厨”,从非遗“传承人”到社区“志愿者”,祁阳学子在真实场景中以劳动触摸文明脉络。
该市以“节气为轴、场景重构、特色赋能、机制保障”四维模式深化劳动教育:构建“校内微农场+校外基地群+家庭劳动圈”三维实践场域,223个校内“开心农场”与48个校外基地联动家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实践平台;打造“舌尖上的劳动课”等特色课程矩阵,让劳动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通过师资、评价、资源全链条保障,近年投入200万元经费,配备300余名专兼职教师,为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中小学生劳动参与率达100%,年均开展155校次校外实践,13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了“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新格局。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