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阅读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地深入落实青少年读书行动,以线下阅读为基础、线上阅读为拓展,通过数字技术和资源赋能师生阅读指导、评价,探索构建“纸读”与“屏读”融合发展的阅读新生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引导激励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线下阅读、线上交流展示,数字平台助推“乐读”氛围日益浓厚
从2018年起,呼和浩特市每年都会开展一次中小学师生共读活动,并在呼和浩特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设置数字图书资源板块、搭建阅读活动交流展示平台,通过大阅读展示平台,以图形化、数据化、可视化的形式实时查看阅读活动开展情况,将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与科技赋能下的数字阅读有机结合,打造阅读新形态。2024年,呼和浩特市在设置阅读测评、故事新编等多种线上参与形式的基础上,新增知识竞赛、选修活动等内容,提升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即时性、多元性。据统计,2024年全市共有师生7.3万人次参与活动,提交各类阅读作品8.5万份,从参与人次和作品数量来看,分别是第一届师生共读活动的4.3倍和3.8倍。数据的增长折射出中小学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而这一变化离不开数字技术为中小学阅读活动推广的赋能。
同样运用数字化平台开展师生阅读活动,鄂尔多斯市却进行着另外一种尝试。
鄂尔多斯市于2015年起,在本地区教育城域网电子图书馆的基础上搭建了全市师生智慧阅读平台,面向全市广大师生和家长开放电子图书、期刊等数字资源,每年开展师生共读活动。2021年,鄂尔多斯市将师生共读活动的主题创建由“统一命题”改为“自主命题”,给学校和教师更多自主权,坚持阅读活动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原则,让教师从参与者变成组织者,平台成为各中小学和教师自建阅读活动的聚合平台。
“自主命题”下的学校阅读活动,不仅是因“校”量身定制的,还会因“生”量身定制。如东胜区华研滨河小学在第八届师生共读活动中,基于全市师生共读活动平台自主创建活动79个,上传作品1955件,学校分年级制定阅读活动方案,一年级以读为主,诵读经典、童谣,输出创编童谣、分享故事;二年级进行绘本创作,让图画开始“说话”,用童言童语讲童真童趣;三年级开展古诗文诵读,用课本剧讲述小故事,阐明大道理;四年级开展诗歌朗诵会、阅读征文,在读写中感受阅读的魅力;五年级的阅读手帐,用思维导图展示学生搜集信息、美术设计、书法写字的能力;六年级以名著阅读滋润心灵,书写读书笔记与先贤对话、汲取力量。经过几年的实践,越来越多的学校将阅读活动融入教学日常,2024年全市师生共创建优质活动近4000个,作品总提交数达12.6万件。在成果评比类活动中,书评类活动共创建2196个,习作鉴赏类152个,游记类122个,主题创作类1731个,阅读研究类96个,另外自定义类型1313个。
从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的实践来看,与传统线下阅读活动相比,通过数字化阅读平台开展的活动有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不仅有助于区域教育部门更高效地组织活动,也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青少年阅读兴趣。近年来,内蒙古包头市、锡林郭勒盟等地也在通过线下读书与线上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中小学生阅读广泛开展。自治区也持续组织系列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亲子共读活动,引领家庭阅读新风尚,为书香社会建设夯实基础。如每年寒暑假期间,在自治区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双减”在行动—假期欢乐多主题系列活动,其中设置了“品味书香”亲子阅读活动板块,为学生分享阅读体验搭建平台。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开展“典耀中华 成长读书汇”融媒体直播活动,以12个盟市教育部门和高校轮值的形式,组织大中小学师生家长分享读书体会,2024年“典耀中华 读书成长汇”国庆专场,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向全国网络直播,当天浏览量达到56万人次,截至目前“典耀中华 读书成长汇”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奔腾融媒浏览量达1000万+。
纸质阅读与线上阅读指导和评价融合,数字资源助力师生“深读”素养提升
无论线下还是线上,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重在引导学生“读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要让学生“读进去”,达到深度阅读,既需要对学生阅读过程进行持续性推动,也需要更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阅读指导。这也是一直以来中小学阅读教育教学的难点。
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机遇。 从“纸”到“屏”,数字时代阅读文本载体的转化,不仅让传统的阅读文本实现了数字化存储,还借助互联网超强的链接能力,将各类信息资源不断组合形成了新的内容和海量的数字资源,方便大众迅速获得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同时,文本载体本身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文本,还有视觉文本、听觉文本,它们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听觉感受解码高度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让更多人能听得懂、看得进去。
在推动中小学生阅读活动中,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等地充分利用数字化阅读平台丰富多彩的阅读资源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阅读评价工具推动学生培养“深阅读”素养。内蒙古各地普遍在中小学生阅读平台提供了大量的电子图书,除此之外还提供了很多经典图书的有声书、视频导读、整本书阅读示范教学资源包等数字阅读资源,让学生更容易读懂经典作品。同时,借助一些线上阅读指导课程资源,加强对教师系统培训,提升教师阅读指导专业能力。
包头市于2022年底启动“阅读能力提升工程”,分批、分学段、分类型确定试点学校,从不同角度探索书香校园建设路径,并推动各试点校在优化校园读书环境、丰富线下阅读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线上资源提高教师阅读指导能力和学生阅读素养。一方面利用阅读平台开设阅读指导师课程及市级阅读种子教师线上培训课程,通过教学理论、阅读课例学习、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指导等系统性培训,提升教师阅读指导专业素养。2023年至2024年,包头市针对试点校累计开展各类教师阅读培训16场,共培育“中级阅读指导师”165名,不断提升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对学生阅读开展过程性评价。在线上阅读平台建设了“市级线上阅读题库”,各中小学依据本校情况制定校级阅读推荐书目,教师每月通过平台发布阅读任务。平台支持学生线下完成纸质书阅读、线上进行阅读测评,对学生阅读计划的完成过程进行管理,并对整体阅读计划的完成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数据报告。仅2024年3月至12月,包头市104所试点校共发布阅读计划4925个,有效阅读20.3万本次,阅读测评4.3万人次,学生上传读书笔记等作品7605份。在对试点校的年度考核中,包头市充分运用大数据,将平台每月公布的各校阅读数据作为重要依据,每学期末还通过阅读平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能力测评,检测学生阅读能力。
包头市昆都仑区青松小学作为包头市首批“阅读能力提升工程试点校”,除了运用全市阅读平台的资源和工具外,还格外注重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简称“语博”)的资源,优化教师备课和授课。如组织学生通过“语博书屋”自主阅读,并借助“推荐书目整本书分级阅读指导”课程学习阅读方法;利用“说文解字”和“古籍语料库”等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生字和拓展练习。
同样,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和准格尔旗、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等地都为阅读指导种子教师设置了三年的进阶式培训。很多中小学还将阅读课程纳入教学研究体系。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福兴小学开展“小学生可视化阅读策略实践研究”,引导学生以可视化图示工具为支撑进行整本书的深度阅读。例如在《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利用鱼骨图引导学生梳理孙悟空的成长变化过程,从鱼骨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学生对“成长”的理解经历了质的飞跃。这样的想象力训练,不仅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还让学生借助想象创造想象,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智慧图书馆建设推动阅读空间重构,数字技术赋能“悦读”基础保障日趋完善
图书馆是中小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小学生阅读活动中,图书馆承担着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的任务,组织学生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等重要职能。
在数字化浪潮下,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教育领域,内蒙古各地中小学图书馆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升级改造物理空间和服务模式,实现从单一的书籍存储、图书借阅,向融合多种功能的多元学习场域转换,推动学校整体阅读空间的重构,积极构建师生“处处可读、时时能读、人人悦读”的阅读空间。
近年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满洲里市、锡林郭勒盟等地大力推进中小学智慧图书馆建设,为中小学图书馆配备自助借还书机、智能检索系统、语音阅读助手等数字工具,不仅大幅度减轻了学校图书管理人员在图书入库、统计分析以及借还书等方面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极大提升了图书管理的精准度和规范性。建立市—区—校三级图书管理系统,汇聚本地区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基础数据及应用数据,形成全面、准确的图书信息资源库,便于各级教育部门精准掌握各校馆藏图书量及图书利用率,为科学规划图书资源配置、优化图书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师生借阅喜好,助力学校更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在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很多学校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和空间的延伸,将阅读智能终端如自助借阅机、电子图书阅读机等放置在教学楼、食堂等区域,将阅读场景从图书馆延伸至学生学习生活全场景,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还有一些中小学在实体图书馆的改造升级中,开始注重为学生提供获取数字阅读资源的设备保障和技术支持,比如在阅览区增加视听设备或互动式电子设备,方便学生观看影片、收听有声书等。
与此同时,数智时代共享、协同的理念也影响着校园实体图书馆和阅读环境的打造。呼和浩特市积极探索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营造泛在的阅读生态。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等学校与内蒙古图书馆、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合作开设分馆,开展“鸿雁悦读”计划,拓展阅读空间。其他地区中小学校也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打造“图书馆+班级读书角+走廊读吧”校园阅读圈。如内蒙古科技大学实验小学积极尝试用阅读为学校发展画像,让阅读能力提升工程真正成为助力学校发展的基建工程,在加强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上,努力让校园大比重地增加“书”的痕迹,在教学楼二楼的方厅位置打造了“小荷书吧”,每天不间断服务全校师生的停留式阅读需求,每月利用这块阅读阵地开展主题沙龙、飞花令、为你读诗等阅读活动,增强阅读阵地的交互性,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有形的物理空间成为学生无形的精神世界的交流载体。
从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到实体图书馆的功能化改造,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打造虚实交融的阅读空间,给学生提供了沉浸式阅读体验,为学生“悦读”提供了基础保障,促进学生养成陪伴终身的阅读习惯。
随着数字阅读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屏读”对青少年阅读和成长的影响。从内蒙古的实践来看,利用数字技术创建的阅读平台,通过开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阅读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同时,线上的阅读资源和教师培训课程有利于提升教师阅读指导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虚实交融的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时时可读、处处可读的保障。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阅读的方式和习惯,但阅读的实质和内涵没有改变,比如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学会读思结合,这些需要“纸读”与“屏读”的深度融合。
就内蒙古而言,虽然各地以线下阅读为基础、线上阅读为拓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当前仍存在线上阅读资源与学生个体需求的精准匹配度不够、教师阅读指导培训的覆盖面和系统性不足等问题。下一步,需要继续在推动线下阅读活动与数字技术和资源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载体阅读,会通过传统阅读严肃地获取知识、归纳分析、批判性反思,也会熟练应用数字阅读手段快速获取信息,切实培养学生在数智时代“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作者郝文婷、曾辉单位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装备技术中心(电化教育馆),闫莉单位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育事业发展中心〕
《人民教育》2025年第8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