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阅读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校园,阅读教育该如何借力科技而不失本真?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助力阅读走深走实?这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AI+阅读”的实践探索中,首先要给AI辅助阅读划三条红线——不替代深度共读、不弱化文字触感、不放弃经典原味。把准AI的定位和功能,组合多种手段,才能实现阅读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让智慧阅读更好赋能“书香校园”。
让AI成为阅读前的“脚手架”而非“答案库”
记得在教《草船借箭》时,我先用AI生成“三国时期气象观测手段”的资料,当学生们发现“借东风”背后有科学依据时,眼中立刻迸发出探究的光芒。这时候再追问“诸葛亮的智慧究竟体现在哪儿”,孩子们的回答远比直接灌输更有深度。
对于《哈利·波特》这类奇幻作品,我尝试让AI制作“魔法世界名词小词典”。五年级学生拿着AI生成的地图和魔法物品清单走进文本,就像带着罗盘的探险家,在字里行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发现——这种“带着工具读原著”的方式,让预读成为好奇心的火种,而非剧透的漏斗。
让AI成为阅读中的“调色盘”而非“填色书”
在跨学科阅读《昆虫记》时,美术课上学生用AI文生图功能呈现“圣甲虫推粪球的动态分解图”,要求学生对照画面临摹书中描写,同时必须用彩铅添加自己观察到的细节:比如甲虫触角的绒毛纹理,或是粪球表面的反光。当孩子们发现AI画面缺少“生命的质感”时,反而更专注于文字里的细腻描写——这正是工具化使用AI的意义:它是理解文本的桥梁,而非替代观察的捷径。
为防止技术依赖,我们给AI使用设置“思考隔离带”。在共读《夏洛的网》时,我规定“每读20页纸质书,才能用5分钟AI工具”。孩子们用这5分钟查蜘蛛丝的科学强度、美国农场的生活场景,但主人公威尔伯的情绪变化,必须通过书中的对话和心理描写去捕捉。我还设计了“AI使用申请表”,让学生写清楚“我需要AI帮我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当笔尖划过纸面,思考的种子已经悄悄发芽。
让AI成为阅读后的“拓展器”而非“终点站”
读完《海底两万里》,我带着学生用AI生成鹦鹉螺号的3D模型,然后让他们以“尼摩船长的工程师”身份写科学短文,最后用卡纸制作潜艇模型。当孩子们捧着自己设计的“纸质潜艇”讲述AI建模时的发现,我意识到:阅读不再是单向输入,而是“AI建模—文字创作—手工实践”的完整闭环。这种从虚拟到现实的跨越,让文字在科技赋能下长出了创造的翅膀。
最让我惊喜的是“批判性对话”环节。我故意让AI生成“《灰姑娘》告诉我们女孩要靠王子改变命运”的偏见观点,没想到六年级学生立刻用书中细节反驳:灰姑娘独自面对继母的勇气、敢去参加舞会的决断……他们还发起“AI漏洞找茬大赛”,从《伊索寓言》的AI解读中挑出17处“忽略隐喻”的错误。当孩子们指着AI生成的插画说“这朵玫瑰没有文字里的香气”时,我知道,他们已经学会用理性之光审视技术的温度。
科学用AI辅助阅读,就像给阅读“装导航”,让它指明方向,而方向盘始终握在孩子手中。老师们应帮助孩子在“科技快车”和“纸质步道”之间,找到既能跑得快、又能看得深的成长之路,让AI真正成为阅读的助力,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在文字中触摸过去,在科技中握住未来。(作者李超系成都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助理导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