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点10分,三年级学生王艺璇踏入校园,“智慧小珠”门闸识别身份,并同步发给家长。走廊里的“智慧班牌”向她展示今日课表。课间,王艺璇在智慧运动屏前练习跳绳,手腕上的运动手环同步采集心率、运动频次等数据。放学后,她打开“智慧超市”,用积攒两周的“珍珠币”兑换手工蚕丝扇,这是“解码蚕生”在线项目式课程的学生成果。这些闪着科技微光的日常片段,串联起珠光小学十余年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之路。
这所坐落在城中村、有着89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曾像一颗被沙砾包裹的珍珠,因生源复杂、家庭教育资源薄弱,面临着学生个体成长差异大等挑战。而在学校校长王智慧看来,城中村学校不该是黯淡的沙砾,“我们要用智慧打磨沙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发光的珍珠”。
2013年起,这所城中村学校以“惠均衡、汇资源、慧技术、会学习”的“四HUI”理念为指导,开启了从管理优化到课程创新的系统性变革。学校统一数据标准,实现门闸、电子班牌、运动手环、小黑板等数据互通,形成软硬一体化、服务智能化的130余个工具群,构建覆盖“教学研评管”的智慧平台。在珠光小学校园里,小到课堂答题数据、学生运动时间,大到教师教学质量、学生素养发展,多维数据在此汇聚流转,成为驱动学校教学变革的“数字血液”。
在三年级(6)班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王国勇轻点屏幕发现,“辨析该年份是否闰年”这道题的正确率仅65%,而学生的错误集中在平年闰年辨析方法。王国勇随即调整教学设计,立即插入5分钟微课分解难点,并推送分层任务。
“数据就像课堂的‘CT扫描仪’,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精准定位‘病因’。过去凭经验备课,现在靠数据读懂学生。”珠光小学副校长李文韬欣喜地发现,这种“证据链支撑的循证教学”,让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都被数据看见,课堂正从“齐步走”变为“个性跑”。
课后,智慧平台成为分层作业的“智能管家”,正在推动从“一刀切”到“精准分层”,再到“一生一策”的转型。教师根据课堂答题数据与作业反馈,为学困生推送基础巩固题,为学优生设计高阶思维训练。三至六年级学生的作业时长被严格控制在60分钟内,超时自动预警。
学校开发的300余门自适应线上项目式课程,更让学生的学习如“游戏闯关”。学生自主选择“PM2.5治理探究”“解码蚕生”等任务,积累积分,兑换校长共餐券、无人机等奖励,这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珠光小学努力给每位学生创建专属的“数字画像”。学校智慧平台通过课堂发言频次、社团活动表现、体质健康数据等多类记录,努力为每个学生生成专属的“五育雷达图”,并清晰标注出他们的优势与不足。
班主任张美嫦根据数据发现,张华(化名)德育智育得分突出,但体育薄弱。她与家长为张华商定“运动处方”,并推荐孩子参加运动类社团。张美嫦还针对班级图书的借阅数据,分析学生阅读的兴趣、倾向性,调整阅读教学策略。在数据助力下,她有更多机会开展“因材施教”的教育,努力帮助班里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在珠光小学,AI还成为教师的“智慧助手”。智慧平台的“微智能体”根据通知内容与教师角色,迅速提炼关键信息,并推送给相关教师。其中论文比赛等通知附带教师历年的获奖情况、身份角色、教学质量等数据,自动生成参考素材、写作提纲等。
AI不仅能助教、助管,而且还能帮珠光小学搭建家校协同的“智能桥梁”。珠光小学利用智慧平台的“微智能体”,为家长们提供了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支持。“微智能体”自动推送孩子在课堂上的学情报告、课间的运动情况,便于家长协同督促完成相关任务。当“微智能体”发现学生在学校表现出焦虑情绪时,会自动向其家长推送相关的心理辅导建议,并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微智能体”还会根据家长需求,推荐适合的家庭教育课程或书籍,帮助家长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如今的珠光小学,数字化转型成果已然显现:近两年学生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完成率从75%提升至92%,心理健康筛查优良率达95%,体质优良率从53.6%提升至82.5%。很多学生逐步从“被管理”向“自管理”“自发展”转变,实现自主成长。
一场系统性的数字化转型,如同“砺沙成珠”般,让珠光小学很多学生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近五年,学校学生在国际、全国及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约1000人次。学校培养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南粤优秀少年、全国舞蹈大赛冠军等优秀学生。(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查欣雨 记者 刘盾)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