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广州市黄埔区玉岩实验学校:从薄弱乡村校到科学教育“试验田”

发布时间:2025-07-10 作者:查欣雨 刘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广州市黄埔区北部的新龙镇,连绵的稻田与蜿蜒的金坑河勾勒出典型的岭南乡村图景。三年前,这里的玉岩实验学校还是一所师资薄弱、设施匮乏的乡村学校,如今却因一场扎根乡土的科学教育改革,成为乡村学校转型的鲜活样本。

乡村场域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蕴含着农田水利建设、自然生态保护等诸多科学探究问题。学校以“乡村环境+科学探究”为主题,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阳光、土壤和流水成为“田野课堂”的生动教材。

清晨,初一学生带着测量仪和记录本,走进学校附近的试验田,分组开展“不同土壤养分对水稻生长影响”的对照实验,有的调整灌溉频率,有的改变土壤中氮磷钾的比例,还有的用传感器监测光照时长。他们每5天记录株高、分蘖数等数据,形成翔实的数据分析报告。

在金坑河畔,学生自制“长竹绑塑料瓶”装置采集河中央水样,并用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器测量溶解氧、氨氮等数据。他们在实践中也进一步理解离子检验等课本知识。此外,学生主动探究水质监测的结果,分析水质达标情况,还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未来水质的变化趋势,将数据整理成报告,并提交给当地环保部门。

学校还在周边田园、果园和河流建立“自然实验室”,配备学生自制的望远镜等简易观测工具。学生们在这里记录鸟类筑巢行为,观察昆虫的捕食规律,并将村民传授的传统农耕经验,与现代科学种植方法结合。

传统节日成为科学探究的载体。清明节,学生以艾草为载体开展跨学科探究,利用发酵原理制作青团,运用控制变量法验证“生长中期艾草膏药效最佳”,还缝制出带着中药香气的艾草驱蚊香囊。读书节上,他们采集白杨叶,经碱液煮烂叶肉、漂染等制成叶脉书签,在实践中理解植物学、化学知识与美学设计。植树节时,学生用PH试纸测出校园土壤呈酸性,合力栽种下适合的红茶花。

面对乡村学校实验设备不足的困境,学校打造了“小型实验室+家庭种植探究”的模式,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有效链接,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材料越简单,学生创造力越被激发。”物理教师陈榕平的话在小型实验室得到印证,学生们仅用凸透镜、纸筒、胶带制作简易照相机,在反复调试中理解光学,完整经历发明全流程。“原来我也能像科学家一样解决真实问题!”学生的感叹中,折射出对科学探究的深层认同。

在音乐教师王琪的跨学科“科学+音乐——让音乐可视化”公开课上,学生自制声波发射器时,学生们遇到声音图像变化不明显的问题。他们经排查发现,气球膜的松紧度需调整。学生们通过优化改进工艺,成功“看见自己的声音”,实现将歌声转化为跳动的波形图。课后,学生们还用废旧材料制作乐器,探索音高与弦长的关系,真正实现在乐声中理解物理。

家庭成为科学教育的延伸课堂。教师廖梦琳设计“艾草扦插成活率”对照实验,并发放《家庭实验手册》。廖梦琳指导学生与家长合作用园土、泥炭椰棕土对比种植,记录不同茎段部位、扦插方向对生根的影响。这种“低成本、高参与”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微型实验室”。

在玉岩实验学校的科学教育版图中,村民、环保部门等都是重要的“合伙人”。在田野调查中,村民分享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的经验和技巧。学生也将课本知识与村民的种植经验结合,提出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学生提交的水质监测报告,为环保部门提供治理参考。“孩子们的监测报告虽然稚嫩,但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教师张丽芬说,这种“小手拉大手”的环保行动,带动了更多村民参与河道保护。

家长的转变尤为显著。曾经担心“田间上课耽误学习”的家长连女士,如今成了家庭实验的积极参与者:“孩子在家做艾草扦插实验,每天拉着我记录数据,还在家设置分类垃圾桶。”在学校举办的科学实验成果展上,孩子自信地讲解田间实验种蔬菜的整个过程及问题解决办法。

正如玉岩实验学校副校长张小青所说:“我们要让科学教育从课本走向田野,努力为学生们插上探索世界的翅膀。”(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盾 通讯员 查欣雨)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