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网络情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5-07-17 作者:陈池 张龙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 网络情绪是现代网络技术与社会心理相交织的产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的意义,也会带来淡化政治认同、模糊道德取向、诱发心理问题等消极影响。对此,既要利用好网络情绪来打破师生沟通壁垒,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与责任感,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通过加强网络思政建设来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根基,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来缓解网络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情绪的宣泄疏导防范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网络情绪;青年大学生;网络技术;影响;对策

“塑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和育人生态”[1]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重要内容。作为“网络原住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等都深度依赖网络,甚至连情绪也随网络波动,通过网络释放和调节。这种借助网络技术传递的、高频率的情绪交互是网络社交普及前人们很少体验的,却又是当代大学生习以为常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面对的新问题。辩证看待网络情绪,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减少其负面影响,对于当前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网络育人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情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是受网络情绪影响频繁的群体,也是在网络中表达情绪活跃的群体。网络情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1.网络情绪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信息夹杂着传播者的情绪。例如,传播者发布搞笑的画面传递了快乐,记录平凡的善举传递了感动,曝光不良的行为传递了义愤等。比起让人一笑而过的快乐和感动,义愤等复杂的情绪能产生更广泛和持久的影响。这也驱使一些传播者刻意在传播内容中掺杂义愤等复杂的情绪,以达到其传播的目的。这种传播者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在网络空间大规模传递、融合、演化,容易走向极端的情绪,被称为网络情绪[2]。

相比愤恨等来自人们自身权益被侵犯时的“利己反应”,义愤等网络情绪源于人们对他人的关心,是一种自身权益没有被直接影响,但因为无法容忍他人权益被侵犯而产生的“利他反应”。然而,在许多“后真相”网络事件中,网民根据碎片化的信息盲目地表达情绪,真相甚至会因为情绪而难以还原,这使得驱动网民信任的是情绪而不是真相[3]。大学生在网时间长、信息获取庞杂、互动交流频繁,完全暴露在复杂的网络情绪中,容易成为网络情绪的传播媒介。

2.网络情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网络情绪之所以能引发大量网民的共鸣,因为它的内核驱动力是人们共同认可的正义观念、权利意识和民族感情等,表达了对违背主流价值行为的不满和对利益受侵害者的支持。网络情绪的理性传播能驱动人们关注和反思社会问题,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维护主流价值观,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

网络情绪频繁引发大学生的共鸣,说明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中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受众,而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流价值的坚定捍卫者。大学生受到网络情绪的影响,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在社会心理变化过程中的反复确证与巩固,是他们对自身政治身份的不断审视和定位。

3.网络情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挑战

网络情绪一旦突破了理性的边界就容易走向极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谓的纷争容易侵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网络情绪常伴有“非黑即白”式的,“我们与他们”的立场纷争,大学生容易掉入以偏概全的陷阱,把社会问题简单归咎于自己的对立面,进而演变成对社会进步的悲观。二是过度的共情容易模糊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在匿名机制的保护下,大学生可以尽情地与网友共鸣。然而,即使是导向正确、真正维护公平正义的网络情绪,也免不了释放出过激的信号,让一些大学生义愤填膺。三是持续的情绪波动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面对碎片信息时的冲动、等待真相还原时的焦虑、争论是非对错时的偏执,以及信息沉迷、社交回避等。

网络情绪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挖掘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生成、正义感形成、责任感养成的“拔节孕穗期”,一腔热血被否定容易使他们对自己的情绪波动产生困惑。辩证看待网络情绪,辅以理性来约束,家国大义来升华,会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以网络情绪打破沟通壁垒,深入平等交流

单向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常遇到“不肯抬头”“不愿交流”“不易唤醒”等困境,难以和学生产生共鸣,更不要说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有效利用网络情绪这一互联网时代的普遍现象,让学生感知到老师也和自己一样,在关注同一件事且有相似的情绪反应,从而打破师生“次元壁”,为更加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启“话匣子”。

选择合适的话题切入是利用网络情绪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选择国际国内热点、道德伦理争议等具有普遍关注度和争议性的话题,以社会现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创造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交流环境,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牢牢掌控话题的政治方向,避免消极的发泄和无意义的谩骂。

2.以网络情绪促进道德反思,增强责任意识

打开“话匣子”还只是教育价值挖掘的第一步,引导大学生开展道德的判断和澄清,增强社会责任感是更为关键的一步。“为什么这件事会引发广泛关注”“事件违背了什么规则”“当事人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利用网络情绪来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反思,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肯定学生作为网络“道德旁观者”而产生的情绪波动,这是一个社会事件触犯了自己所认可的道德标准而触发的合情合理的反应。其次,带领学生反思事件所违背的社会道德规则是什么,引发众议的原因是什么,探讨社会成员之间的“默契”从何而来。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违反社会道德规则的后果。

网络情绪源自网民对社会规则的遵守,情绪反应的激烈程度也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情绪有多强烈”“如果你在现场会怎么做”“对社会制度的完善有什么建议”——利用网络情绪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思想政治工作者需摸清学生个人情绪的强烈程度,帮助其找准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强调大学生该如何演绎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相应的社会责任,并重点关注对网络情绪特别敏感或者特别冷漠的学生群体。其次,引导学生尝试将自身代入网络事件,以“现场旁观者”的角度设想自己的行为,思考普通社会民众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合理的、力所能及的反应。最后,从时代新人的使命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网络情绪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对策,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家国情怀。

3.以网络情绪维护核心价值,推动社会实践

网络情绪所激发的大学生道德观念与社会责任感要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还需要回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依赖正义实践的检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结合相关事件,带领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体验“不平等”“不法制”“不诚信”等带来的不适感,让学生在情绪变化中感受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甚至对民族、国家造成的不良后果。

教育价值的挖掘最终还要依靠社会实践来检验成效。经过道德的反思、责任的唤醒、价值的澄清,大学生已基本能够认识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践行环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从社会热点中找问题,鼓励学生以“问题导向”投入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支教、社会调研等方式,带领学生体验解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持续性,提高辩证、宏观、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减轻网络情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网络情绪负面影响的消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需要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防治结合”四个方面入手。

1.增强体质:加强网络思政建设,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高校通过加强网络思政建设来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要用好网络资源、搭好网络平台,提高教师的网络育人能力。

第一,用好网络资源要注重“六个性”。用好网络资源应确保资源的真实性和专业性,为了快速平息网络情绪而不当引用,反而会产生次生不良影响;注重资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学生的情绪特征因材施教;体悟资源的工具性和辅助性,不能过度依赖网络资源,更不能以资源代替言传身教。第二,网络平台的搭建要接地气。完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主阵地,拓展知乎、小红书、快手、抖音等新战场。在内容的编排上,把理想信念的“大道理”与学生身边的“小故事”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通俗、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感悟深刻的道理。第三,提高教师网络育人能力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稳固他们在面对网络情绪时的政治定力;提高教师知网用网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网络舆论引导、网络教育创新等实践活动。

2.提高免疫力: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直面网络情绪影响

媒介素养越高的大学生,在受到网络情绪冲击时更能保持冷静和理性。因此,要从强化教学任务、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第一,强化教学任务主要是指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化、体系化。对没有条件开设通识课的高校而言,应尽量保障大学生在入学时至少接受一次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求学期间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案例教育。第二,拓展教育内容主要是强化大学生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的情绪调适和道德养成。带领学生明悉网络行为的法律责任,引导他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秩序;教育学生识别、理解和掌控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面对网络情绪时要做好自我调适。第三,创新教育方式主要是翻转传统教学关系,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实践共享。老师从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出发,以理解学生的态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学生过激的观点进行调整,对错误的观点进行纠正,鼓励学生在领悟后将主流的观点再传播给其他同学。

3.减少感染机会: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降低情绪感染风险

网络情绪的传播势不可挡,但是大学生的用网习惯有机会干预。要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减少网络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频次,降低他们被感染的概率。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改善大学生的用网习惯,既包括志愿服务、科技竞赛、运动竞技、艺术展演、劳动训练、社会调研等线下活动,更包括网络作品创作、网络平台运营、网络话题参与等线上活动。

针对网络情绪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校园文化活动还要消解网络圈层的茧房效应。通过策划多类型、多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更广泛的兴趣爱好,以更多的兴趣圈打破大学生的信息茧房;通过举办跨学校、跨地域、跨文化的活动,增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动与合作,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阅历。

4.防治结合:做好郁结宣泄疏导,防范校园突发事件

网络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它所引发的突发事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这种偶然的敏感事件一旦爆发,就会冲击学生的信仰、损害学校的声誉,甚至误导网络的舆论、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高校既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也要防范校园突发事件。

第一,在日常工作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好移情能力的校正。移情能力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约束、促进感情交流。虽然移情能力过低不利于人际交往和责任感养成,但越强也意味着受网络情绪负面影响的风险越高。因此,要将大学生的移情能力校正至健康的范围:通过情绪追忆、角色扮演、分享体验等方式,对移情能力过弱的学生加以强化;也要通过明晰情绪来源、厘清人际关系、自我调适与减压等方式,对移情能力过强的学生予以弱化。

第二,当网络情绪在社会中引发强烈反响,要做到“预防为主”。一方面,要留意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动态,重点关注移情能力强的学生,必要时通过主题班会、年级大会等途径提前干预。另一方面,要搭建好沟通的渠道,如在线咨询、网络树洞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释放自己的情绪。

第三,当网络情绪在校园内引发学生共鸣,要做好“防治结合”。当学生在社交平台宣泄情绪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第一时间介入谈心谈话,做好情绪疏导与心理安抚,同时关注其关系密切的学生群体,阻断情绪的传染;召开临时的党课、学生干部会议等,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情绪的正向发展。高校宣传部与保卫部门及时研判网络情绪可能会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做好风险防范预案。在网络情绪平息后,做好学生的回访与关心,做好工作的分析与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

1778/202501/t20250119_1176193.html,2025-01-09.

[2]郭守运,林腾.高质量发展视野下的网络情绪治理策略[J].学习与探索,2023(5).

[3]宋凯,袁奂青.后真相视角中的网民情绪化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8).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大学生网络义愤的教育引导研究”(23JDSZ3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陈池 张龙,单位:丽水学院,张龙为通讯作者】

(原载2025年第11期《中国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