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青年身处“两个大局”相互激荡的关键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在理想和现实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和理想信念问题的科学理论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这一重要指示从思想立魂、成就塑魂、文化凝魂三个层面明确了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时代要求,为科学把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做好思政课铸魂育人工作。
思想立魂
在讲好中国之理中铸塑信仰之魂
所谓思想立魂,是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塑时代新人的信仰根基和政治灵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思政课讲好道理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
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首要任务是,用彻底的理论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思政课承载着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崇高使命。从作用机理看,思政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人的精神成长和信仰构建,既离不开经验世界中的知识教化,更离不开意义世界中的价值濡化。思政课使用何种理论铸魂育人,直接影响着“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从存在形式看,价值是客体之于主体有用性的综合判断,思政课铸魂育人要以契合学生成长发展所需的理论为中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新时代青年身处“两个大局”相互激荡的关键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迫切需要在思政课中汲取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和理想信念问题的科学理论。
以讲好中国之理铸塑时代新人的信仰根基,关键在于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构建课程教材体系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首要任务。在纵向上,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把握各学段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点任务,构建全面覆盖、层级递进、一体衔接的课程教材体系,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易转化、可认知、能认同。在横向上,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各门课程,构建包含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等的课程体系。
思政课讲好中国之理,要坚持问题驱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青年思想之惑和成长之问。要讲深中国之理,以学理阐释的方式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精神实质,使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真谛和理论魅力,明确道理背后的真理和原理。要讲透中国之理,及时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思想阐释与问题辨析相结合,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知良莠。要讲活中国之理,积极推动教材话语向生活话语、单一讲授向全息感受、文本资源向融合资源转换,使学生在喜闻乐见、日用常行的价值塑造中坚定理想信念。
成就塑魂
在解码中国之治中铸造担当之魂
所谓成就塑魂,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在解码中国之治的价值理念、制度逻辑、生动实践中铸造时代新人的担当之魂。诚如恩格斯所言:“仅凭空洞的说教,哪怕是很高明的权威的说教,都不能使人产生这种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深厚底气和生动素材,能够启发引领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挺膺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作为中国之治的有力注脚,能够引导学生胸怀“两个大局”、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内容支撑和事实依据。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是引导学生胸怀“两个大局”的现实支撑,既让学生清楚认识“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大变局下中国的使命贡献,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是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现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全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是引导学生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支撑。思政课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不断增强学生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思政课在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中解码中国之治,意味着把铸魂育人既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进程,也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世界,凸显铸造时代新人的实践本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诠释中国之治背后的精神密码和历史必然,就是以社会变革的文明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的精神成长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进程。为此,思政课教学应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建好资源库,在大历史观与新文明观的双重视野下,科学筛选适合不同学段、不同教学主题、不同教育对象的成就资源,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全覆盖、可共享、能互动的成就资源库。二是找准结合点,要打造匹配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的案例库,帮助思政课教师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为教师规范而灵活地运用其讲好思政课提供切实指导。三是构建体验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直观化、具象化、场景化呈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中将人生抱负付诸行动。
文化凝魂
在融通中国之脉中铸育民族之魂
所谓文化凝魂,是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在“魂脉”与“根脉”融通中铸育时代新人的民族之魂。思政课铸魂育人,离不开以文化的力量铸育时代新人的民族品格和共有文化心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力量,能够引领学生在明确“何以中国”中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理解“何以中国”是塑造学生民族心、民族魂的前提,回答“何以中国”的根本在于对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深切体认和自觉构建。因此,要深入理解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铸魂育人的支撑作用。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立足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思政课教师能够更好地讲清楚“何以中国”,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使学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要以革命文化帮助学生汲取奋进动力。革命文化是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内蕴着红色基因和党的政治本色,是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坚实保障。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使学生深入洞察和把握世界文化激荡中的风险挑战,科学防范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讲好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故事,讲好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的新故事。
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塑造学生的文化情感、文化使命。作为思政课的力量根基,文化在学生的感性世界、观念世界、心灵世界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在感性世界,思政课重在挖掘文化蕴含的民族基因、集体记忆和精神品格。要运用前沿技术构造具身体验的文化场域,依托各类场馆资源开展体验式教学,在启智润心中塑造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在观念世界,思政课重在增强学生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使命感。要坚持“两个结合”,把中华文明特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贯穿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过程;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立破并举,引导学生在理论辨析中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自觉。在心灵世界,思政课要在巩固和提升文化主体性中塑造学生的信念信仰。教师要在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中涵养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柏路系该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3JDSZKZ13]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7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