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突破从“副科”到构建美育新生态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坚持20年奏响美育新强音

发布时间:2025-07-18 作者:周仕敏 钟皓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小小管乐家”“小小舞蹈家”“小小歌唱家”“小小钢琴家”专场……看,活动开始了!2025年春季学期,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天桃校区利用课间搭建“天桃大舞台,艺起向未来”展演活动。学生自愿报名,参与艺术表演。在师生共创的美育案例作品《童趣棒棒乐》的美妙旋律中,五年级3班学生杨李丰华演奏的越南民族乐器竹琴尤为亮眼。

这样的音乐课每周都会上演,这是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历经20年探索形成的“三协三融·二层四阶”音乐教学模式的生动实践。这一教学成果荣获2024年南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等次评定一等奖。

破局:从“副科困境”到体系化改革

早在2004年,天桃实验学校音乐教师范昕昱在一次常规课上发现,全班45名学生中仅有几名学生能完整识读五线谱。

“当时音乐课普遍被视为‘副科’,教学停留在‘教唱课本歌 ’的层面,而壮族、侗族等本土音乐文化几乎没有走进课堂。”范昕昱回忆道。

这一现象背后,是当时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三重困境: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歌曲,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评价体系缺失,难以衡量素养提升。

转机发生在2007年,在党的教育政策指引下,范昕昱带领团队开启改革探索。他们首先在学校组建琵琶、古筝兴趣小组,却发现“招生难”——多数家长认为“学音乐不如学奥数”。

“我们带着学生在校园艺术节上表演《壮娃乐》,当孩子们用民族乐器弹出家乡的旋律时,台下掌声雷动。”音乐教师梁蔓说,这场演出让家长们意识到,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能培养,更是文化传承。

建构:“协同—进阶—融合”的音乐教育新生态

2019年11月,国家一级演员吴玉霞走进天桃实验学校的 “大师课堂”,指导学生演奏琵琶名曲《彝族舞曲》。这样的大师入校场景每年都会发生。

学校构建的“三协同”机制,将校内音乐教师、高校专家(如广西艺术学院教授)、表演艺术家三方资源整合,形成“1+1+1>3”的育人合力。

同时,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土音乐文化、东盟艺术文化的“三融合”理念,创编的《欢腾三月三》《童趣·棒棒乐》等60多个特色作品,既保留了“三月三”歌圩等民俗元素,又加入现代编曲技法。

在天桃实验学校的音乐课程安排上呈现“双轨并行”的特色:每周的常规课注重基础知识普及,而社团课则开设民乐团、声乐团、舞蹈团等多个特色项目。“我们将社团分为基础、中级、高级三层,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就连自闭症学生小宇也能在合唱团找到学习乐趣。”课程团队的领导者范昕昱介绍。

这种“常规课夯实基础+社团课发展特长”的“二层次”内容体系,搭配“课前云导学—课中析要点—课后促实践—社团延学拓”的“四阶段”教学流程,形成了覆盖全体学生进阶的成长通道。

绽放:从校园实践到区域辐射

2018年7月,天桃实验学校民乐团受邀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欢腾三月三》,当壮族铜鼓声与西洋管弦乐交融时,台下掌声经久不息。这支在南宁市颇有名望的乐团,曾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金奖。

“我们的孩子不仅能用民族器乐演奏《茉莉花》,更擅长用民族乐器讲述广西故事。”乐团指挥钟皓老师说。

成果的辐射效应早已超出校园围墙。在西藏拉萨广西友谊小学的音乐教室里,墙上悬挂着天桃实验学校赠送的民族音乐教学照片;柳州市公园路小学的音乐课上,教师正运用天桃的教学理念和天桃教师团队编写的校本资料辅助教学。据统计,天桃实验学校范老师的音乐教学成果已在南宁、柳州、隆安等地近20所学校推广,同时走出广西推广至四川、西藏等省份,带动了多地的美育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安国教授评价:“天桃的实践将美育与文化传承、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其‘三协三融 ’理念具有全国示范价值。”如今,该成果不仅入选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案例,更带动天桃实验学校成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夕阳下,天桃实验学校的音乐长廊里,学生们的创作手稿、演出照片与民族乐器实物交相辉映。20年的探索过程中,那堂曾让范昕昱揪心的音乐课早已蜕变——从识谱困难到千人齐奏,从课本歌曲到跨国展演,这群八桂少年用音符书写的,不仅是个人的艺术成长,更是一个区域通过音乐教育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时代答卷。当新一代天桃学子奏响民族音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时,这场始于校园的音乐教育改革,正奏响愈发激昂的时代强音。(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钟皓)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