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作为教育部首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安徽省首批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安徽省铜陵市坚持以“五育融合”为素质教育引擎,构建“一核两翼三支撑”工作格局,走出一条以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以综合改革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发挥思政引领力,筑牢育人底色
思政课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关键所在。铜陵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主渠道”作用,以思政教育为牵引,筑牢素质教育育人底色。
建设一体化思政联盟。出台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铜陵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组建包括高校、教研机构、名师工作室和各学段学校共27个成员单位的一体化建设联盟,积极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政育人机制。推进党建品牌领航工程,实施思政课教师“培优计划”,坚持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程”。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将思政教育贯穿渗透到素质教育全过程,建设“百名思政教师·百堂党史课”“我和我的祖国”“书记校长说思政”“时政述评”以及“行走的思政课”等思政品牌。绘制铜陵红色资源地图,探索“场馆+思政课”模式,深挖本市工业遗产和地域文化,依托江南解放第一城、长江生态文化、青铜文化等特色场景,开发场景化、可视化“大思政课”教育基地66个,不断丰富立体生动的思政教育“主阵地”,为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
二、抓好“两翼齐飞”,推动德育铸魂与智育提质同向发力
德育是全面发展的灵魂和统帅,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支持。铜陵市坚持以人为本,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多点发力提升学生智育水平。
“内外”兼修抓好德育铸魂。构建以“党建引领、课程渗透、实践育人、家校共育”为核心的德育体系,推进“铜陵籍院士风华”进校园,建设“五育并举展示馆”,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人文环境。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开发五大模块100多门实践课程、六大主题研学课程和42条精品研学线路,每年组织数万名青少年学生参与“行走中的课堂”实践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创新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机制,将每年9月定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月”,分阶段、分区域成立家校社共育联盟,以点带面、全市布局,构建覆盖成长全周期的“教联体”支持体系。实施阳光心理呵护成长行动,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平台,加强心理健康发展监测预警,实现市、县区、学校心理健康测评平台全覆盖,“一生一策”为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打造全市首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广播电视节目《阳光少年》,每周定期通过“声屏报网端”五平台呈现,引导家长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加减”并举促进智育提质。教育质量做加法。实施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成立高考研究指导中心和九大学科研究指导团队,围绕教学常规等开展全覆盖视导,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质量分析和评价模型,精准指导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改进。率先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让评价“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建立德智体美劳五维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健全素质教育实施与保障长效机制。课业负担做减法。深入推进“双减”,实施“书包瘦身”行动,以学科中心统筹,以工作坊为单位,分年级、分学科统整设计“大单元”作业,控制作业总量,让“五项管理”落地见效。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基础上,推进有条件的县区提供初中免费晚托管便民服务,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第二课堂”质量,采取作业辅导与特色兴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推进素质教育提质增效。
三、夯实“三个支撑”,实现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新突破
铜陵市坚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夯实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支撑”作用,实现以体育人、以美润心、以劳立身新突破,推动学生在五育融通中实现知行合一。
以体育人撬动身心成长。印发《铜陵市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培养指引》《铜陵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实施方案》,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建立以校园体育为基础、以体质监测为抓手、以赛事活动为依托、以人才发掘为导向的以体育人体系,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每年参与体育赛事的青少年学生达10万人次。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大课间分设上下场,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学生体质健康由“一年一测”变为“每月一测”,精准掌握学生体质状况,并将检测结果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学校、县区、市域三级联动创新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大比武”,并将“东乡武术”“五禽戏”等特色课程纳入体育教学体系,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行动,撬动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十四五”以来,全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34个百分点,中小学生近视率整体下降7.27个百分点。
以美润心铸牢文化自信。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地方特色美育品牌建设,创新美育活动形式,将“铜拓本画”引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推进“枞阳大鼓书”“枞阳腔”“铜陵牛歌”等地方非遗文化校园传承,并将美育课程纳入课后服务“必修课”,引入沙画、剪纸、陶艺等特色课程50余种。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完善“各校普及、县(区)展示、市级展演”三阶段推进机制,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特色,为青少年学生搭建多彩美育展示平台,形成“班班有歌声、校校有展演、人人都参与”的生动局面。
以劳立身赋能全面发展。通过课程开发、教研赋能、评价推动、成果培育“四轮驱动”,促进青少年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构建富有市域特色的劳动教育生态圈。采用“基地+”模式,以本市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依托,建设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资源包,开发五大板块32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每年受训学生上万人次。大力拓展实践场域,实施“走教式”劳动教育实践,因地制宜打造校外实践大课堂,让学生进工厂、到农村、去社区参加各类劳动实践。编写富有地域特色的《小学生劳动素养口诀》,将必备劳动技能、劳动品质融入朗朗上口的儿歌中。连续三年在全市举办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大赛,以多元劳动实践推动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
面向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铜陵市将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课程重构、协同育人、评价创新,整合学业、体质、心理等多维度数据,撬动素质教育深层变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杨贤招 作者系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和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人民教育》2025年第11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