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湖北襄阳:以教联体建设推动城乡教育协同并进

发布时间:2025-07-21 作者:付拥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湖北省襄阳市以城乡教育联合体(简称“教联体”)建设为战略支点,撬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杠杆,为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注入发展的“原动力”和“加速剂”,有效解决“城区挤、农村空”等现实难题。

一、组织领导发力,推动规划实施“共谋共商”

党委和政府统筹部署。将教联体建设纳入《市委十四届九次党代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全面部署,纳入强县工程、乡村振兴、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系统推进。各地将县域教联体建设抓成“一把手”工程,出台配套措施,确保重点任务落细落实。

职能部门协调推进。市教育局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定期研究、调研视导、专家诊断机制。联合多部门制定《关于推进教联体建设  加快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若干措施》《关于开展高中教联体试点建设  深入实施县域高中帮扶工程的通知》,为各地各校推进教联体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和工作指南。

鼓励基层探索实践。各地各校按照“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把“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理念贯穿建设全过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联体实践模式。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融合型教联体,由一所核心学校牵头,与一所或若干所学校全面重组,实行以单一法人或总负责人制为主的办学模式;教联体内部实行人事、经费、教学、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一体化管理。共建型教联体,由一所核心学校牵头,与一所或若干所学校采取委托管理、集团化、名校办分校、联盟校等形式联合办学的模式;教联体内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有序流动,教育教学资源常态化共享。目前,全市已组建义务教育教联体246个,其中共建型132个、融合型93个。

二、路径引领发力,推动扩面提质“共绘共展”

示范带动抓试点。遴选市级教联体试点25个,打造20个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联体入选省级教联体试点。在省市两级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对标对表《示范性教联体评价标准》,从6个方面、17项重点任务、43条评价细则入手,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教联体9个,创建比例位于全省前列。

全域推进抓扩面。指导各地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常态化摸排县域教联体扩面提质情况,引导教联体建设重点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共计675所,已纳入教联体建设的学校达652所,占比96.59%

学段贯通抓延伸。放大教育改革综合效益,推动教联体建设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延伸。学前教育以“幼小衔接”为重点,采取“1+N”结对模式,建设“名园+民园”“大园+小园”“中心园+乡村园”等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幼小衔接全覆盖。高中阶段以“县中振兴”为重点,率先探索建设高中教联体,遴选6所优质高中对口帮扶县(市)一中,发挥优质示范高中的品牌优势、管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县中教育质量和办学实力提升。

三、名师领航发力,推动教师队伍“共管共用”

完善教师统筹管理机制。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整合教联体内教师资源,打造教师“周转池”,完善与教联体建设相适应的教师补充、职称评聘、绩效分配、选拔任用等机制,形成“优质学科领教、薄弱学科助教、紧缺学科走教”的教师共管共用模式。谷城县理顺1234名教师编制、人事、工资关系,认定4306名教师岗位等级,构建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

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实施“群雁”培育计划,要求每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教师中骨干教师人数不低于30%,对交流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岗位晋级、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在边远农村学校及教学点任教的教师给予交通补助和生活补贴,推动优秀教师真正下沉。

完善教师成长发展机制。依托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打造“1+1+N”名师引领成长模式,即1个隆中名师+1个县级名师+N个培养对象,形成名师帮带集群效应。保康、南漳、谷城等县委托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全科教师,充实到乡村小学、教学点,打造“不流失”的本土教师队伍。

四、硬件改善发力,推动条件保障“共筑共护”

强供给。连续多年将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落实“两个只增不减”的投入保障机制。高新区近五年累计投入15.8亿元,新建高新一中等8所学校,改扩建刘集小学等4所学校,新增学位2万个,有效解决片区学位紧张问题。

调布局。坚持“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原则,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增加城镇学位供给,合理布局乡村学校。襄城区抢抓襄阳古城疏解、学校外迁机遇,对庞公、城南、檀溪和古城四大城市片区重新进行学校规划布局,明确教联体建设“东进、南移、西扩、北控”总体布局。樊城区沿滨江大道、卧龙大道打造优质教育集群带,沿302省道打造“乡村温馨学校”示范线。

补弱项。印发《襄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落实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围绕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运动场、食堂、厕所五个方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补齐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短板。

五、数字赋能发力,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完善“支撑网”。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推动网络基础设备更新换代和提档升级。目前,襄阳数字校园建设覆盖率达100%,中小学教师信息化终端比例接近11。宜城市投资700万元更新教联体“专递课堂”及“班班通”设备。保康县部署“互动云”主机,连接各级智慧教育平台,配建录播教室17个、互动教室28个,实现教联体成员校全覆盖。

丰富“供给侧”。通过教学比赛、主题教研、集体备课、项目研究等方式,鼓励教师开发数字教学资源。目前,“襄阳名师名校资源平台”教学资源涵盖襄阳市现行所有教材版本,公共基础教育类资源近7T,可提供34个学科和184个版本的教案、课件、素材等备课资源,各类习题资源400万条。同时在学科教研板块提供2600种教育学习类期刊和150余类专题辅导资源,为全市师生提供免费优质服务。

共享“应用端”。推广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湖北智慧教育平台和襄阳名师名校资源平台,实现各级各类数字教学资源互联互通,推动学校开展跨区域“名校+”“名师+”“名教研员+”线上线下结对协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共享。推动组建20个教师成长共同体、200个骨干教师团队,孵化500个乡村教师种子团队,以数字化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和教育创新。襄阳四中“云校”建设6个智慧教室,累计输出3402节直播课,分享561个课程资源,15所高中、2所初中2500名学生受益。

下一步,襄阳将推动教联体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实施学校布局优化行动,统筹总量与结构、优质与均衡、趋势与节奏的关系,动态调整优化学校布局规划;实施强校提质行动,探索更大范围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城区优质学校跨区域联建县(市)、乡、村薄弱学校;实施优质县中培育行动,探索在县一中挂牌设立优质高中分校,推动县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实施数智赋能行动,推动数字资源共享从“单向输出”向“双向共建”转变,引导教联体成员校开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课程建设、资源开发等双向交流共建。

付拥军 作者系湖北省襄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人民教育》2025年第9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