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陈鸿宇 傅文婕)当武汉市青山区121社区的孩子们踮脚触摸海螺标本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蓝点社会实践团的海洋科普进内陆行动,已悄然走过第三个年头。近日,蓝点社会实践团深入武汉市多个社区,开展10余场主题科普课程,900余名中小学生在斑斓的海洋世界里,延续着这份跨越山水的蓝色约定。
三年深耕,让科普内容愈发精准对接内陆青少年的认知需求。如今,蓝点社会实践团用三年时间打磨开发出“标本观察+原理演示+模拟实验+生态思考”的四维课程体系,在学生心中播撒蓝色梦想。
在121社区的“海洋资源宝库”宣讲中,成员们带来的热带鱼、贝类标本不再只是“好看的展品”。宣讲团成员通过医药研发案例和食品供应链解析,让孩子们逐渐明白:“原来遥远的海洋,藏着这么多守护我们健康的秘密。”
“海洋动力与化学”课堂上,潮汐发电原理的演示装置前总围着最密集的小脑袋。实践团成员用动态模型展示潮汐规律时发现,孩子们对“海洋能量”的理解早已超越“海水会涨潮”的初级认知,开始思考“如何让大海的力量为地球降温”。这种认知进阶的背后,是三年间课程体系的持续迭代。
通过模拟实验,消除内陆孩子对海洋灾害的陌生感。三年来实践团不断打磨“灾害教育”的打开方式。南苑社区的“海洋灾害探机理”课堂上,风暴潮吞噬海岸的模拟视频播放时,现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海啸来了要往高处跑”“看到海水异常退去要赶紧躲”,这些防灾知识通过真实案例解析、逃生路线图绘制,变得具体可感。
海洋生态的“合作密码”,是三年来最受孩子追捧的主题。珊瑚与虫黄藻的“营养互换”、小丑鱼与海葵的“安全联盟”……动态示意图前,孩子们从三年前的“觉得好玩”,到现在主动追问“还有哪些海洋小伙伴会互相帮忙”。当青山区科苑社区的孩子画出“鱼群保护珊瑚”的想象画时,实践团成员意识到:这种对生态平衡的理解,已悄悄转化为日常自觉。
实践团的指导老师陈波表示:“三年前我们侧重‘讲清楚灾害是什么’,现在更注重‘教会孩子怎么做’,这种转变让科学应对的种子,在远离海岸线的城市也能扎根。”
据悉,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外,蓝点社会实践团成员们三年内累计前往武汉市及周边50多个社区和中小学开展海洋科普进内陆活动,累计惠及青少年15000余人,让海洋知识在社区生根。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