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7日,中央统战部组织党外院士专家与留学人员国情考察服务团走进甘肃,开展为期7天的考察服务活动。考察服务团由来自基础学科研究、前沿创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及人文社科教育等领域的近30位专家学者组成。
7月的陇原烈日炎炎,考察服务团一行深入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酒泉等市,走访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发挥专业优势,为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请问甘肃新能源产业如何提质升级?”“本地特色民企应如何做大做强?”……在兰州大学经济学院,一场火热的研讨会正在进行。
学院教师代表,甘肃省国企、民企代表踊跃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提问。田轩耐心答疑解惑,建议甘肃经济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打通营商环境当下的堵点,并依靠产业向新、向外发展,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与此同时,近30位专家学者分成多个小组深入兰州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开展对接交流服务……
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聂鑫围绕“国家司法制度与改革——传统与现代化”开展学术交流;在兰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段文晖等专家就科研平台建设及人才引进等进行指导;在兰州高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时松海考察兰州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及多家药企、科技公司,围绕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开展技术指导……
从推进新型工业化到农业高质量发展,从传统产业升级到前沿科技领域,考察服务团成员结合专业所长,为甘肃各领域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建议,并达成多个产业对接、技术转化、人才交流等合作意向。
“专家们围绕决策咨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献计出力,帮助基层接上了‘天线’,拓宽了思路与视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甘肃省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深受启发。
夏日的山丹马场,绿草如茵,骏马驰骋。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潺潺流淌,滋养着万亩马场。
在马场上,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向考察服务团介绍马场近年来开展规模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发展情况。
“我十分看好甘肃提出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农业产业,本地科研人员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方面走在前列,值得全国同行来此交流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建议,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结合本地优势禀赋,强化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级小麦抗条锈病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实验基地等。
在甘肃武威重离子中心,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国产重离子治疗肿瘤装置,给考察服务团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很高兴看到先进国产医疗装置能在甘肃落地使用,造福更多患者。”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院长田梅表示,希望未来能加强与中心的医疗科研协作,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技术指导。
站在嘉峪关关城上,远眺祁连山和北山,长城横穿大漠戈壁,呈现连陲锁钥之势。“甘肃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是我最热爱的省份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喻静表示,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未来应持续强化丝绸之路学的研究利用,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更多活力。
7天时间里,一路观察、一路思考,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们触摸甘肃发展的真实脉动,结合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为陇原大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务实中肯的意见建议。
围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建议,推进黄河流域及陇原大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生态优先—人文为魂—产城融合—智慧科技”为核心导向,科学布局规划与设计工作。
聚焦引才留才机制建设,吉林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于湘晖建议,引才需突出“精准化”施策;在留才生态上暖心聚力,体现“服务型”转变。
临近考察结束,段文晖感慨道:“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对外开放的澎湃活力……7天的考察调研让我对陇原大地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这也引起了考察服务团成员共鸣:“广阔西部,大有作为。此行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有助于精准开展对接服务,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甘肃历史文化的厚重,让我们赞叹中华文明的博大;发展实践的厚重,让我们看到实干的力量;未来潜力的厚重,让我们对甘肃前景充满信心。”活动结束时,考察服务团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表示,期待未来能够开展更多产学研合作,为这片兼具历史厚重与发展潜力的热土贡献智慧和力量。(新华社记者胡伟杰)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