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高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可以赋能本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高等教育振兴,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一些堵点。要通过高校探索科技创新新路径、政府完善保障机制建设、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等措施,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强调,“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环节,是新技术、新发明最终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一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积极面向经济社会需求,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各种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数量持续增加。[1]近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加快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最大合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反映出当前国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殷切期望和迫切需求。
民族地区区位优势独特且战略地位重要,其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关系区域的协调平衡,更涉及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国家全局利益。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科技发展的投入,民族地区高校持续取得科研成果突破。但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仍面临一些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攻坚阶段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关键节点,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提升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刻不容缓。
民族地区高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
赋能民族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下的生产力跃升,民族地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本土化技术支撑:一方面,针对生态、能源、矿产、医药等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高校可以因地制宜,研发并转化生态监测修复、医药加工制造等与之适配的技术成果,推动产业从粗放的资源依赖型向精细的技术驱动型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聚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通过技术突破打破地域限制与传统模式束缚,通过成果落地催生民族地区文化数字创意产业、智慧农牧业等新业态,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民族地区特色的有机融合。
支撑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振兴。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高校和地区发展需求的纽带,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将地区发展需求反馈给高校,从而引导高等教育进行学科调整和优化。首先,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对标民族地区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巩固和持续提升重点专业,增加和开设新专业,[2]避免发展的同质化。其次,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强调实践创新,通过成果转化项目,让师生深度参与科研实践攻关,面向区域发展需求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最后,高校科研模式更突出组织化,集中资源攻克本地区共性技术难题,避免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在精准定位、凸显特色的过程中得以振兴。
服务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促进民族地区更好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经济层面,产业相关技术的转化应用能创造新业态,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拓宽民族地区群众的增收渠道;在民生层面,教育数字化、智慧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技术的转化应用,能切实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差距;在认知层面,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发展红利,可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物质基础与社会支撑,切实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
校企认知有待深化。民族地区高校的科研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学术轻转化”的倾向,科技成果转化被视为科研工作的“附加题”,科研项目的源头环节缺乏转化导向,易导致一些科研成果与高原农牧业、民族医药、生态保护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同时,部分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意识不足、转化机制不畅、服务能力不足,会抑制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从企业端看,民族地区市场主体多为中小微企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对自身产业的技术需求识别能力较弱,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导致双方在技术对接、需求匹配上难以形成有效互动,产学研协同停留在浅层次,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
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受地域发展条件和待遇水平的限制,民族地区高校难以吸引足量既懂技术又熟悉市场的技术经理人,相关岗位有不少由行政人员兼任,其专业素质较为薄弱。同时,高校留住成熟人才的难度大,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丰富的教师易被东部高校或企业高薪挖走,导致人才队伍稳定性不足。此外,现有科研人员多缺乏产业实践经验,参加行业交流的机会有限,对民族特色产业的需求重点和转化路径缺乏深入了解,其研发成果与地方实际需求的适配性不足,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
管理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一方面,是政策落地存在一定阻碍,国家及地方出台的收益分配、技术入股等转化政策执行效果不及预期;同时,区域内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中试基地等服务平台不足,从成果评估、对接企业到落地应用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有限,对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科研评价的应用导向有待加强,在现有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成果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实际贡献的评价指标权重不足,服务区域发展的导向亟待加强。
民族地区高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
高校探索科技创新新路径。民族地区高校需立足生态功能突出、特色资源集聚等区域优势,将科技成果转化与本地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加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充分彰显科技创新在基础性与战略性层面的支撑作用,增强民族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3]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强化大学科技园的集成作用。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努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创新与服务市场需要的水平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加速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贡献。高校应聚焦本地生态多样性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核心需求,强化大学科技园对民族地区特色成果的孵化功能。高校还应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为导向,推动科研实践与高原牧场、非遗工艺作坊等生产场景直接对接,鼓励教师到企业寻找课题、得到锻炼、做出成果,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二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一方面,要突出民族地区特色资源转化的重点,强化大学科技园对藏药研发、高寒草甸改良等地区特色技术的集成孵化作用,以解决行业产业实际问题为目标,把“落地转化”作为重点,构建“实验室研发—中试熟化—企业落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转化体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优化创新人才薪酬制度,健全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4]将转化成果的质量、实效、贡献作为职称晋升和考核评价的重要条件,并纳入学科评估,纳入“双一流”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引导科研力量精准支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强化基础研究,开展有组织科研。高校既要关注国家战略,又要注重企业需要。在强化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双一流”高校要起到带头作用,深耕生物学、地质学等特色学科,产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成果。同时,民族地区高校要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针对干旱地区节水技术、沙漠化治理等共性难题,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实现基础研究中有价值的发现与产业发展实际早衔接、早转化。
四是丰富转化形式,优化专利申请制度。结合民族地区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弱的特点,优化专利申请制度。应指导高校结合本校实际,优选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倡导普通许可,转化的成果可以许可若干家企业,鼓励高校教师以知识产权入股企业,降低转化成本和风险。同时,应完善专利申请制度,高校应在教师申请专利前进行评估,明确专利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知识产权、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解决技术难题。专利申请和保护的经费支出及后续管理应进一步规范、完善。
政府完善保障机制建设。政府需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构建更具适配性的保障体系,为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激发高校、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
首先,要提升治理能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优化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国资管理流程,规范从非经营性资产转到经营性资产的流程,畅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深化校办企业改革,完善学校资产公司知识产权退出机制,对于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股份公司的股权,经报备主管部门后,可适当延长退出期限。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态度推动跨区域的知识整合与再创新,在深度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释放协同创新的潜能。
其次,要优化激励机制。学术激励应回归学术共同体的认同,既要通过精神激励,引导科研人员扎根民族地区,潜心研究民族地区重点、特色领域如高原生态修复、生态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也要针对具备民族特色的产业转化项目,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畅通科研人员收益分配渠道,帮助和指导教师顺畅地实现成果转化。
最后,要营造创新氛围。考虑到民族地区财政支持能力相对薄弱,可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侧重支持企业已经出资转化的项目,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追求创新和质量、服务用户,支持高校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快培养熟悉民族地区产业的技术经理人,依托“对口支援”机制引入东部专业力量轮流帮扶,破解民族地区科技转化服务人才不足的难题。
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民族地区企业要立足本地特色产业,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打开视野,丰富科技创新的形式。民族地区企业应立足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将科技创新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支持高校开展高原生态、民族医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并形成机制,聚焦民族地区发展需求,联合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开发平台,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民族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
二是主动出击,拓宽产学研合作的范围。民族地区企业应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企业出题、高校揭榜”的方式,聚焦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领域,精准对接高校的专业科研团队,在校企合作中加强科学与技术的集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集成,在集成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此外,企业可通过参与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与学校共同编写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技术教材,同时为高校技术经理人专业学位建设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助力培养既懂民族地区产业特点又具备技术转化专业能力的技术经理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循序渐进,企业要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体。面对技术更新迭代周期不断缩短的现实情况,民族地区企业要立足资源禀赋,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推动特色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逐步提高自身在创新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成为投资的主体,接着成为成果运用的主体,最终成长为民族特色产品开发、新兴产业培育的市场主体,在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体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雷朝滋,刘怡.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24(09).
[2]万明钢,刘亚芳.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布局: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以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23(03).
[3]罗柳宁,江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进民族地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进路[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01).
[4]张智慧,赵海东.民族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09).
❋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 2021 年度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本科高校博士师资供求结构优化研究”(项目号:21JK037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单笑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