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陶院现象”哪里来?

探访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21 作者:尹荔玮 阳锡叶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一只灵巧的手在素坯上勾勒出细腻的花纹,釉料在高温下焕发出五彩光芒……在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实训车间里,2025届毕业生董梦艳正专注地为素坯施釉。与传统毕业设计不同,她的作品从选题到制作全程由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联合把关。这件即将走向市场的作品,恰是该院“教学即生产、毕业即上岗”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 

《图案》课堂上,学生们完成的正是用于广交会的真实订单样稿。“从企业生产线参观到花纸打样试制,再到陶瓷贴花实操,每一步都跟着产业需求走。”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郝建英说道。 

这种“课堂即车间”的模式,源于学院构建的“3+1”人才培养体系:前三年校企联合筑牢专业根基,最后一年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战项目。2025届毕业生中,超90%的毕业设计聚焦企业命题或赛事选题,20余家企业的技术骨干深度参与指导与评审,让人才培养精准咬合产业需求。 

产教融合的深度,取决于制度设计的精度。学院与45家醴陵陶瓷产业链企业携手,组建8个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和创新工作室,企业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核心课程、编写教学大纲,更开放生产车间、检测中心乃至管理岗位,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产业全链条。

湖南阳东电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颇具代表性。双方共建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电瓷坯釉配方、防污闪技术等方面突破关键瓶颈,成果转化带来显著效益;企业更向学生开放轮岗实习,从坯体成型到质检流程,从车间管理到市场分析,全方位培养综合能力。

近三年,学院交出亮眼创新答卷:协助企业建成4个省级博士创新站、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替代黏土有机粘结体系”“陶瓷固废循环利用”等技术落地转化,横向科研经费超600万元;联合申报专利20余项……这些成果的诞生,得益于学院独创的“一体双驱三对接”产教融合模式:

“一体”聚合力。2016年,醴陵市政府以“一号工程”投入2.7亿元建设校区,年拨2000万元保障运营;行业组织牵头成立“株洲五彩醴陵陶瓷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促成16家龙头企业与学院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政校行企形成攻坚合力。 

“双驱”促升级。产业需求牵引创新方向,创新成果反哺产业发展。胡伟达博士团队研发的“固废陶粒技术”,既解决了陶瓷产区固废堆积的环保痛点,又为企业开拓海绵城市建设新市场。如今,团队正将陶瓷基固废“点石成金”,研发出蜂窝陶瓷、耐磨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三对接”育工匠。构建“专—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无缝咬合”。近三年,39名毕业生扎根醴陵陶瓷企业,从技术员成长为车间主任、研发骨干,成为产业升级的生力军。

“学院的使命,就是成为产业升级的‘创新引擎’。”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范晓阳说。如今,这份初心正变为现实:学院助力醴陵获评“中国陶瓷之都”,推动本地先进陶瓷集群跻身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主导编制的行业标准被全省85%的陶瓷企业采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定标领航。 

“陶院现象”的内核,是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3%,2025年升学率达47.5%;师生作品在米兰设计周等赛事中斩获40余项大奖,50余项设计成果被企业转化应用……对比2018年建院初期,“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0%,先后获批湖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国家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化学反应。”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望的比喻精准深刻。目前,学院正推进“数智陶瓷技术”博士方向建设,为产业升级注入更高层次的智力动能。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尹荔玮 记者 阳锡叶)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