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廖娟 闫丽颖 记者 阳锡叶)湖南省沅陵县杜家坪乡的山路蜿蜒,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翼”志愿服务队的身影已在此定格十年。师生们肩扛药箱,为留守老人量血压、施艾灸,更搭起“云诊陪护”线上平台,让远程问诊穿透层峦叠嶂,织就“带不走的健康守护网”。
这是湖南中医药大学暑期实践团的一个缩影。2025年暑期,湖南中医药大学有26支实践团队,600余名师生在雪峰山脉、洞庭湖畔、大漠边陲,绘就出“健康惠民、文化传承、科技赋能”的青春长卷。
长沙白箬铺镇的义诊现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中医临床学院的专家带着学生搭建“乡村家校医”协作网。40余名志愿者施针开方、分发药品,为村民建起慢性病管理档案,让中医智慧真正融入乡村大健康肌理。
中西医结合学院“仙湖筑梦路”团队扎根山村,让中医药服务接足“地气”:推拿理疗、三伏贴敷送到家门口,“井水冰敷”等山区急救方案解燃眉之急,改良的酸梅汤成了夏日清凉良方;他们镜头里的乡村风光、黑茶文化宣传片,配上手绘旅游地图,借助新媒体让乡土魅力远播千里。
吐鲁番市阿曼夏村的义诊点,该校“小仲景”服务队仁心看诊,一位患慢性腰腿痛的维吾尔族老爷爷做完推拿,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
从山区到平原,从线下诊疗到云端守护,从治病救人到产业护航,师生们以岐黄之术架起健康之桥,让“大医精诚”的誓言在乡野间落地生根,用专业与坚守编织出一张覆盖城乡的健康守护网。
“小朋友们看,这片叶子像不像手掌?它就是能治感冒的桑叶!”在益阳安化梅城镇的童趣课堂上,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学生将经络绘成彩色探险地图,孩子们争相辨认穴位贴纸。
新化县油溪桥村,药学院师生设计的“药材盲盒”掀起热潮。孩子们闭着眼摸茯苓的坚实,凑着鼻尖闻生姜的辛辣,在触感与气味的交响中认识本草。
永州江华瑶乡的水口镇中心小学,中医学院支教队带来“瑶药变变变”:孩子们用彩笔勾勒杜仲、黄精的模样,瑶族阿婆在一旁演示药浴配方,黑板上“中医药+瑶医药”的图谱渐渐鲜活如绘。
以童趣为桥,将中医药拆解成游戏、绘画与实景体验,既播撒了知识的种子,更点燃了传承的火种,让“知行合一”的理念在童心间自然生长,为中医药文化的代代相传筑牢根基。
武冈市天心桥村黄精田里,研究生院博士服务团俯身指导农户。他们指病害、教施药,测土壤、调水肥,将实验室学问化作田间技艺。农户们专注学习,黄精苗渐复生机。
医学院“医湘情愿”团队主打系统化服务:血压血糖检测、艾灸推拿外治、口腔义诊全覆盖,“三献”宣传站与急救演练同步开展,专家团队专项筛查慢性病并建档,让专业守护更有精度。
湘杏学院“微尘”团队专注文化浸润:香囊制作、中医保健操、药材拓印等沉浸式课程,搭配社区义诊中的艾灸体验,让中医药融入日常烟火。
三支队伍虽各有侧重——本土创新、专业深化、文化浸润,却共同串起“产业帮扶—文化活化—教育赋能”的闭环,以银针、本草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整个暑期,一箱箱药品、5000人次义诊、200场特色课程、10项非遗挖掘成果……该校党委书记戴爱国说:“学校师生带着岐黄仁心走进乡野,把专业的温度种进泥土里,让青春的力量在服务群众中亮起来,让中医药的薪火在田间地头旺起来。”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