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老漂族”搭建城市适应桥梁

发布时间:2025-08-21 作者:刘淼 张可 王建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淼 通讯员 张可 王建侨)做早餐、送外孙、接送上学、采购食品……这是青岛市隐珠山社区居民辛九竹一天的行程表。三年前,辛九竹的小外孙出生,自此她便会每年来青岛几个月,帮女儿女婿一起照顾孩子。“说实话,大城市的生活不太适应,但是小孩总要有人照顾的,我想尽自己能力帮他们分担一下。”辛奶奶说道。

这些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常陷“异乡难融”的窘迫,被称为“老漂族”。自2022年开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漂有所依”志愿服务队的学生们便聚焦这一群体,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融入社区环境。今年暑假,“漂有所依”志愿服务队走进4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开展防诈骗普及、普通话提升、艺术疗养等活动,走访了20余个家庭,帮助他们在新环境里慢慢扎根、融入。

在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五星级社区——青岛市隐珠山路社区的反诈宣讲会上,该校法学专业学生贺小凡声情并茂地为老人们讲述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套路。坐在第一排的王秀兰几乎每周都会来参加宣讲会,她说道:“我上周接到个电话,说我涉嫌洗钱。多亏了这群孩子们的反诈宣传活动,我及时将相关情况报给了警察,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被诈骗的风险外,语言不通和智能鸿沟也是摆在部分“老漂族”面前的一道难关。来自河南的韩西文今年也是刚刚来到孩子生活的城市,他表示,最怕去医院时听不懂导诊的话语。不仅如此,像地铁、公交都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东西。“他们缺少的并非仅仅只是安全知识,更多是被这座城市接纳的感觉。”志愿者刘佳怡在街头访谈结束后有感而发。为此在后续开展的活动当中,志愿者们专门编写了“生活常用小知识”“方言—普通话对照表”等,配上拼音和方言的谐音,打印成巴掌大小的卡片,方便老人随时查看。

此外,这群志愿者们还会每周开展文化陪伴活动,如茶话会、广场舞教学、健康讲座等,促进“老漂族”之间的交流,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同时,团队还与社区居委会合作,推动设立“老漂族”互助小组,让老人们能够互相支持、分享经验。

在青岛市隐珠山社区进行回访时,75岁的宫宪菊说道:“以前总觉得在大城市很孤单,现在认识了这么多朋友,生活丰富多了。”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她学会了用手机导航、线上购物,甚至还能用微信和家乡的老姐妹视频聊天。社区负责人戚女士说道:“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只是服务,更是‘让老人敢开口、愿出门’的那份勇气。”

三年来,从最初单一的普法宣讲,到如今形成“防诈普及+普通话提升+文化陪伴”的立体服务模式,从3名创始队员的摸索到20余名跨专业队员的接力,志愿服务队的足迹从山东延伸至河北、新疆、内蒙古、河南四省,累计服务超1000人次“老漂族”。“我们认为最动人的不是服务了多少人,而是看着老人从‘不敢问’到‘主动聊’,从‘异乡客’到‘社区人’。”指导教师杨倩说道,“我们做的,就是用青年的温度焐热他们的不安。未来我们想把‘方言—普通话手册’做成有声版,让更多省份的老人能听见有‘家乡味’的帮助,让每个背井离乡的身影,都能在城市里找到稳稳的依靠。”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