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洪松)“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河北大学专家学者数十年如一日,埋首“冷门绝学”研究。当“中华字库”工程疏通信息化文字瓶颈、《九宫大成》的曲牌再度传唱,他们用坚守证明:“绝学”是等待知音的文化密码,“冷门”是尚未被充分挖掘的文化宝库。
“坐冷板凳、下苦功夫、啃硬骨头、谋大功用。”河北大学研究团队沉浸在汗牛充栋的书本典籍之中,专门研究那些“身份不明”的疑难字。今年69岁的带头人杨宝忠教授殚精竭虑,一直用这样的学风要求自己、激励团队成员。40多年来,杨宝忠团队共考释出近万个疑难字。
对疑难字的来源、字形、字音、字义、用法进行考释,为大型字典纠错补漏,既可以筑牢汉字使用研究的基础、守护汉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疑难字考释与研究》《疑难字续考》《疑难字三考》等,是杨宝忠团队的研究成果。其中,《疑难字三考》获评教育部第九届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杨宝忠本人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团队参与的“中华字库工程”项目研发成果为解决我国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杨宝忠介绍,目前电脑能打出来的字是2万多个,用上专业的超大字符集软件也只能打出来7万多个。而在中华字库研发出来之后,计算机中的字量将达到50万个。作为学科带头人,杨宝忠和学科教师共同努力,先后建成汉语言文字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等。2018年创建的全国性学术组织近代汉字研究会,这标志着河北大学已经成为全国近代汉字研究的学术高地。
传统曲学犹如一座尘封的千年乐宫,几成绝响。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崇德、田玉琪、郭英德等学者组建学术团队,以近30载的光阴为锤,将宝库中沉睡的古谱逐一唤醒,让失传的词曲喜获重生。
在刘崇德影响下,田玉琪的《词调史研究》构建起系统的词乐理论框架;《唐宋词声律史》从乐体、文体双重维度厘清了词乐发展的历史脉络;郭英德等《明清戏曲序跋纂笺》集4300余条序跋文献,为戏曲研究搭建起四通八达的“文献高架桥”。
曲学之“绝”,绝在它跨越文学与音乐的双重维度。河大团队从译古谱、辑佚文、探本源三方面入手,破解这道千古难题。《魏氏乐谱》珍本收录了汉魏至唐宋诗词乐曲200余首,河北大学团队使诸多千古绝唱重获“新声”。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