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个性化创新是年轻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5 作者:韩庆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教师的成长虽然有不少共性,但一定还要给教师留出充分的个性化成长时间和空间,因为每位教师早晚都必须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从教学理论的选择到具体方法的运用,从神态的把控到表达的特点,从对话内容的选择到语言的风格,从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到知识呈现的特色,都要尽可能运用自己的特长,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我相信,教学模式的最优化变革可以是集体的,但教师个体的成长一定是一个个性化的创新过程,即要蹚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的新路,这个过程主要靠自己摸索,别人不可替代。

因此,教师的成长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个性化的创新过程。但很多时候,年轻教师很难获得这样的创新机会,原因有:

第一,有一种观念:年轻教师不要搞创新,要先按规矩来。不久前,我校刚走上讲台的小赵老师精心准备了一节公开课,特意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上做了大胆尝试。她的课整体上效果还可以,只是跨学科融合尝试做得并不到位,客观地说,这样的尝试对年轻教师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果然,在评课时,有老师质疑这部分教学过于超前,步子太大,弄巧成拙,青年教师要先学走再学跑。这位老师的评价没有错,但小赵老师感觉很委屈,背后偷偷哭了一场,可以明显地看出,她从此后探索的劲头也消失了大半。

我们都知道,中青年教师是教学创新、变革的主力军,他们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精力旺盛,充满热情,一个教师在中青年时没有大胆地进行过教学创新的尝试,中年以后就很难再有否定自己过往经验、另辟蹊径的勇气了。然而在现实中,创新意味着要与众不同,要走自己的路,要承担失败和犯错的风险,而年轻教师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暗示和影响,多数都不敢标新立异,害怕被人说成爱出风头。于是,最好的选择还是要谦虚、听劝,要尊重老教师,这样就难免走别人的老路,多数年轻教师工作多年都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中年后创新的热情就会逐渐消退。

第二,传统的偏集体性的教学、教研制度对年轻教师的自我创新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很多学校的备课、教研活动都是通过不同团体进行的,教学观摩、课后反思、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比赛、案例分析、教学培训、读书活动……这些教学、教研活动往往是全校性、年级组、教研组的,多人参与的活动又占去了教师备课的一半时间。我并不反对集体教学、教研活动,多人的头脑风暴的确会比一个人冥思苦想更能激发人的灵感,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学校的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活动最终都习惯性地要针对一些问题产生一个共识。比如集体备课的目的往往是要找到这一课的最优教案,即使是同课异构活动,很多学校也不会停留在相互观摩、相互激发灵感的层面,而往往会分出一个优劣,最终还是要弄出一个最优解。

第三,创新也意味着要有更多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现实中,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从早到晚,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都被精准安排,年轻教师的事务性工作会更多,因而他们也缺少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新教师初上讲台,很多都会有一段手足无措的时期,多数学校都实行了师徒结对制度,让老教师全方位带新入职教师,这是有必要的。但很多学校并不明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不少学校的师徒结对期长达数年,早过了领进门的阶段。其间,不少老教师会把个人化的经验当作通用的教学要领,要求年轻教师必须做到,这也会限制年轻教师的个性化成长。

第五,教师成长的自主性被剥夺。新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成长的动力来源于专业发展的需要,即我要生长:“我在现实教学中遇到了一个困境”“我有了一些教学的理想和目标”,“我要走出困境”“我要达成目标”的需要就是真实的动力。而现实中扼杀年轻教师这种创新动力的是一些虚假的发展目标,不少学校会让年轻教师与老教师共同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很多课题虽然热门,却并不是年轻教师的真实需要;不少学校还会自上而下地替年轻教师制定发展目标,要求他们一段时间内要达到这些目标。这或许也能让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所提升,但如同学生的学习“我要学”和“要我学”,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也会相差很远。

这样看来,我们或许就能反省出学校该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做些什么了。

首先,要唤起年轻教师的自我责任感:我要成长。年轻教师不进行专业创新,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自然不需要承担相应责任,但也基本放弃了职业成长;而在专业上进行自我创新,寻找独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一定会充满未知和风险,需要承担责任。这个责任包括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和对学生负责等,但最根本的还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教育理想负责。当年,斯霞老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才开启了随文识字的教学创新,还有魏书生、于漪等诸多名师都是先有了理想和对自己的职业责任,才走上了自我创新之路。

当一位教师有了自我成长的责任感时,他就会有一种创新的动力,这种动力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值得学校和老教师帮助、呵护与鼓励。正如前文中小赵老师在公开课上做了跨学科教学的尝试,尽管她的努力并不能算成功,但她需要的是点拨、鼓励和帮助,而不是打击和泼冷水。

其次,学校要在必要的指导与大胆放手上找到平衡。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创新应秉持开放和扶持的态度,能够尊重、理解和包容那些具有创新意识、个性化发展的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与学生的成长一样,年轻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尊重年轻教师的自主探究地位,不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强加给年轻教师,也要在年轻教师开始走偏的时候给予恰当的点拨,尊重和必要的指导都要有一个度,把握好这个度就能让年轻教师尽快走上自己的教学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老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很多可能只属于自己,年轻教师也有他们的长处,要通过点拨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一位教师的成长曲线还是要自己绘制,不要迷信刻板路径,喜欢研究课堂教学,就细耕授课过程,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擅长组织管理,就可以多关注班级建设,做好班主任工作;有艺体特长,就可以考虑在社团活动中大显身手;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构建自己的专业成长生态圈促进自我创新……这些都是年轻教师成长的突破口。

再次,要让年轻教师在深刻的自省和坚定的自信中找到平衡。自我创新之路不易,自省和反思能力是最有效的工具和方法,而自信是一直走下去的动力之源,这是一对矛盾,学校和老教师要同时帮助他们建立起来。年轻教师也要刻意训练自己的反思能力和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真正的教育人生,表面看是一次桃李芬芳的旅程,其实是一名教师与自己的较劲,即不断创新自我和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即便梦想没有实现,也必将是一场体面的修行。

韩庆文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凌源市万元店中心校)

《人民教育》2025年第11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