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湖南省邵阳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
创新学习载体,激发理论学习活力。持续推进市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市领导以身作则,深入市本级学校,以报告、座谈、调研等形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为师生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坚持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带头讲思政课。积极打造特色学习载体,如“书香校园”读书会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依托“宝庆空中讲堂”“邵声悦耳”“红领巾爱祖国”等平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微宣讲”活动,以生动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理论知识传递给广大师生,让理论学习不再枯燥,变得鲜活有趣。
融入日常教学,确保理论学习实效。引导各学校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制订差异化教学方案。小学阶段,通过绘本故事、儿歌、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党的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启蒙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注重结合教材知识开展主题演讲、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
开展主题活动,掀起理论学习热潮。持续举办“全民国防教育月”系列活动,通过军事体验、国防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广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各学校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以系列主题活动为契机,在全市掀起理论学习热潮,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深耕思政课堂,强化育人主阵地
推进一体化建设,构建思政教育体系。积极构建宣传、教育等部门与学校协同联动机制,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课程目标上,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小学的启蒙道德情感,到初中的打牢思想基础,再到高中的提升政治素养,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不同学段的衔接贯通,逐步提高、渐次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党史学习教育方面,小学阶段通过讲述简单的党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初中阶段深入学习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高中阶段则从理论层面分析党的历史贡献和发展道路。同时,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思政课堂魅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组织好“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依托全市169处红色文化资源,精心设计10条红色研学精品线路。每年组织学生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增强情感体验。联合市博物馆打造“让历史说话—红色浪潮起资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展。在抗战胜利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青少年开展研学。创新推出德育“八个一”活动,通过每日唱响红色歌曲、每周开展国旗下讲话、每月阅读一本经典书籍等活动丰富教学形式。
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优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建设的关键。邵阳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一是强化专职教师配备,统筹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确保思政课教师足额配备,并制订具体的补充计划。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每3年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天的集中脱产培训,聚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三是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在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评选工作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光荣感和责任感。四是邀请专家学者、先进模范走进校园,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分享,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厚植文明沃土,培育时代新人
强化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注重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团结友爱、严肃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引导和熏陶。同时,深入挖掘、有效彰显校史校训校歌中的思政教育内涵,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刊、板报等阵地的宣传引导作用,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美好家园。
选树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选树省级“新时代好少年”,宣传好先进典型。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在校园内形成“学榜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点燃学生追求进步的热情。
加强协同育人,传播文明风尚。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劝导”“非遗文化传承”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联合社区积极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场所和机会。通过学校、社区、家庭的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让文明风尚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筑牢安全防线,守护学生成长
建立研判机制,严格风险防控。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教育领域意识形态联席研判机制,定期会同宣传、网信等部门对教材、课堂、网络等关键领域进行风险排查,织密“风险防控网”。加强对教材特别是校本教材的审核把关,确保教材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存在意识形态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通过严格的风险防控机制,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德育力量。筛选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良好道德素养和高度责任感的人员,保障德育队伍质量与德育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定期组织系统培训,内容涵盖思想政治理论、德育方法创新及学生心理研究等,提升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鼓励德育工作者深入学生群体,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增强德育实效性。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多维度开展评估,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质量,为学校德育工作筑牢坚实保障。
规范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空间。联合网信部门持续开展“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懂常识、守常规、成常态”网络文明素质提升主题活动。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加大涉教舆情引导和管控力度,利用“邵阳发布”“云邵阳”“邵阳市教育局”等新媒体平台及时解答招生、“双减”等民生关切,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
(李恒荣 作者系湖南省邵阳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邵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人民教育》13-14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