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药斗有格,人生无界

——访浙江省肿瘤医院主任中药师姜建伟

发布时间:2025-08-26 作者:彭诗韵 戚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从一名大专生到博士研究生,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从一名中药调剂员到一名硕士生导师,又需要多长时间?这条“破壁”之路,姜建伟已经跋涉了20年。姜建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浙江省肿瘤医院工作,走过这二十载的攀登之路,他的身上多了许多标签——医学博士、主任中药师、硕士生导师、省派驻村工作指导员、庆元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庆元县百山祖镇副书记……一个个“标签”下,浸润着姜建伟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钻研的汗水,也勾勒出他持之以恒的奋斗轨迹。

药斗有格,人生无界”是姜建伟躬耕药海二十年来的深刻感触,更是其一路求索、敢闯敢干的生动注脚。


识药

每一味药材都有其独特的“指纹”

从小时候起,姜建伟便对花草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他发现这些花草植物还能治病救人时,他的好奇之心被点燃了。“我想读懂每一味药背后的‘为什么’。”姜建伟说道。

在进入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中药学专业学习后,姜建伟对中药的热爱被彻底激发了。

“还记得第一次亲手制作药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药材内部结构的那种震撼。薄壁细胞、纤维、导管,每一味药材都有自己独特的‘指纹’。”谈起所上过的实验课程,姜建伟至今都记忆深刻,“那一刻我意识到,中药不仅仅是传统经验的积累,更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第一次野外实践、第一次采集标本、第一次在野外辨识药材……每一次与中药的交集,都在不断点燃着姜建伟的求索之心。“当我们第一次在深山密林中发现野生黄精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至今难忘!”学生时期一次学校组织的野外实践活动,姜建伟如今谈起仍旧兴奋不已。“那之后我才开始真正理解‘道地药材’的含义。中药不是冰冷的标本,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珍贵资源。”

为了进一步探寻流动在中药材自然肌理中的生命密码,姜建伟开始主动阅读更多关于药材生境、栽培、产地加工的文献。在校求学的时光,为姜建伟开启了本草世界的秘径。他一路深耕,从学习中药合理用药、中药资源与鉴定、中药抗肿瘤药理,到肿瘤靶向递药系统研究,中药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等。如今的姜建伟,探索的中药学领域越来越广,身份也越来越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理事、浙江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与鉴定分会委员、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浙江省、湖北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无论在专业、技能,还是在实践上,姜建伟都获得了多方面的认可。他是一个全面发展、专业扎实且朴实踏实的人才。”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医学院中药学专业主任张慧芳说道。

煎药

九蒸九晒 百煎方成

九蒸九晒,是中药的炮制方法,也是姜建伟所坚信的人生哲学。科研之路,亦如炮制良药,需百般锤炼方显真金。

求学时期的一次“失败”让姜建伟至今耿耿于怀。“最难忘的是有一次参加中药实物鉴定的考试。当时我准备了很久,但在考试中遇到了混伪品——金钱白花蛇与赤练蛇,最终没能完全答对。”也正是那次考试,让姜建伟深刻认识到中药学习没有捷径,必须扎实积累。

从那以后,姜建伟养成了每天至少把所有中药鉴定要点复习遍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正是这份近乎笨拙的“百煎”之执,才让他的攀登更加脚踏实地。

从学校毕业后,姜建伟进入浙江省肿瘤医院药剂科中药房工作。“作为药房新人,都是从最基本的调剂工作干起,从审方、调剂,再到核对、包药。”姜建伟认真完成每一天的工作任务,努力抓住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也正是这样的“百煎”之韧,激励着姜建伟闯过一个个“艰难时刻”。

“最艰难的时候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回忆起自己的读博时光,姜建伟用了一个词——破壁。那段时间,他白天完成医院的日常工作,晚上进行文献阅读和实验研究,经常干到深夜。但对姜建伟来说,时间越紧张,就越不能放松。“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稍微操作不规范,整个实验可能就前功尽弃。”为了完善实验数据,他可以连续3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了完成论文,白天工作、夜里写作的“白+黑”作息也是家常便饭。“我始终相信,只有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回首当初,姜建伟的目光仍然坚定。他就这样在一步步的坚持下,从中药调剂岗位走到了科研岗位,从百草药房走上了三尺讲台。

如今,姜建伟仍旧在中药安全用药的把关上持续探索。他正在跟医院团队一起,通过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开展中西药相互作用研究等方式来逐步解决中药材质量标准有待提升、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让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效融合。”姜建伟说。

开方

辨证施治育良方

“患者对中药有两大误解,一个是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另一个则是认为‘中药没有作用’。”说起如何改变大众对中药的“刻板印象”,姜建伟精准概括。

在姜建伟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辨证施治,个体化用药。“每个患者都需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这也是中医药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的特色。”

辨证施治——不仅是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也是姜建伟从三尺讲台走到田间地头所始终贯彻的行动指南。

20223月,姜建伟作为浙江省第一批乡村振兴常驻人员赴百山祖镇斋郎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斋郎村位于山区深部,村里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村庄成了常住人口只有72人的“老龄村”“空心村”。如何做好斋郎脱贫摘帽后“第一棒”的交接,发展和壮大这个小山村的产业,这些问题摆在了姜建伟的面前。

结合当地的海拔、气候、土壤、光照等条件,姜建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就是继续种植白术,新开辟黄精中药材基地。“希望能够利用所学,让村里能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姜建伟充分发挥当地药企资源优势,引进医药企业,联合药企对百山祖镇和斋郎村进行考察,探索中草药种植新产业训。两年来,姜建伟带领团队盘活了500多亩农田,助力群众每年平均增收10.2%,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2万元。“看到村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增收致富,那种成就感无法言喻。”

在斋郎村的帮扶经历让姜建伟深深体会到,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要做到“授人以渔",变“输血”为“造血”。“要教会村民们一些理念和技术,比如科学种植、标准化管理,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还要加大力度培养本土中药种植人才。”他说,“通过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双管齐下,真正实现中医药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作为硕士生导师,姜建伟常常以此期待勉励自己的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要掌握现代科学思维,要不断强化专业实践能力,还要培养终身学习意识。”这是姜建伟常常挂在嘴边的要求。在他看来,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四项能力如同四味根基之药,缺一不可。“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需要持续的学习和探索。”姜建伟说。

数点南星照归路,不辞长作守药人。姜建伟以行者姿态,让千年药香在新时代脉搏里不息流淌。的人生,恰似一味道地药材——在求学的土壤里扎根,在科研的炮制中升华,在传道受业的课堂里和乡村振兴的帮扶中孕育出滋养生命的芬芳。

相信坚持的力量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有行动,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从药斗到讲台,从实验室到姜建伟以坚持为药引,熬煮出属于当代中医药人的时代良方。(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彭诗韵 戚悦)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