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当AI走进化学课堂

发布时间:2025-09-01 作者:刘文波 郑淑荣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什么盐水里的铁钉生锈更快?电子到底怎么移动的?”每次讲到“铁生锈”的内容,学生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化学教师,我烦恼如何用静态的板书解释动态的微观反应——即便用图片对比盐水和蒸馏水里的锈迹,学生还是对“看不见的反应过程”感到困惑。做实验也有局限:稀释浓硫酸时,只能让学生围在屏幕前看视频;演示“铁和硫酸铜反应”时,40多个学生盯着试管,不少人只记住溶液变蓝的现象,却没记住“铁钉需要打磨”的关键步骤。布置作业时更明显:同样是“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题目,有的学生能灵活运用,有的却一错再错——传统“一刀切”模式,很难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化学教学的老问题:宏观现象、微观本质和化学符号之间存在“断层”,学生能看到现象,却很难理解背后的原理。

  于是,我尝试利用AI(人工智能)解决“断层”问题。上“酸碱盐”专题课时,AI虚拟实验成了展示工具: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时,屏幕上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结合成水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则在旁边“游离”;硝酸银遇到盐酸时,银离子会迅速和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硝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则在溶液中游离。对比动画一播放,学生立刻明白:“原来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一种!”

  同时,AI能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调整学习内容。有名学生总是混淆酸碱盐的性质,次日他的平板就收到了专属的动画讲解和分层练习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AI则布置了“废旧金属回收”的跨学科任务,指导学生从化学置换反应、物理分选方法,甚至成本和环保角度综合思考。学生都说,AI就像随时在线的“智能小伙伴”。

  这些变化也引导教师不断增强对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比如上“燃烧条件的探究”课时,我先用AI模拟了一组实验:同样的氧气浓度下,纸张在-10℃、20℃、100℃时都不燃烧(因为没达到着火点130℃)。“为什么高温下还不燃烧?”这个矛盾点瞬间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他们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记住了“燃烧三要素”。备课时,我更多考虑的是怎么用AI辅助、怎么设置问题、怎么设计实验。我常和同事说:“以前担心学生听不懂,现在要担心他们思考得够不够深入。”

  AI可以成为教师的“助手”、学生的“伙伴”,让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宏观与微观交织的化学奇妙世界。当然,教师也要注意AI的局限性:比如模拟反应可能有误差,应教会学生用真实实验验证;收集学习数据时,必须保护学生隐私。毕竟,技术只是工具,教育应更关注人的内在成长。

  (作者单位分别系西安高新区第五学校、西安高新区第三十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1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