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锻造高水平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选才、育才、用才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5-08-27 作者:李大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黄埔科技创新核心区,是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学校坚持把科学教育做进学校生态,紧扣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等政策精神,聚焦选才、育才、用才三个维度,探索出一条“精准选育·多元协同”的实践路径,努力锻造一支理念先进、结构优化、能力卓越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

如何构建师资引进机制,进行精准选才?

随着国家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愈加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学校对科学教师的需求急剧增大。针对这一问题,学校构建选拔与引进并举的机制。

强理工基础,筑牢专业根基

学校科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基石在于数理基础与实践探究能力。学校在选拔科学教育教师时非常注重教师的数理基础与理工科背景,重点吸纳数理基础扎实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理工科大学专业人才。同时,在选拔科学类课程专任教师过程中强化实践能力甄别。特别注重现场科学实验操作考核和探究式教学能力评估,如要求应聘者设计一个学生主导的小课题方案,有效识别兼具学科功底与新型教学能力的人才。

重多元化选才,丰富教育视角

多元化选才是拓宽科学教育视野、激活科学教育活力的重要举措。学校将德智体美劳“五育”作为科学教育的有机载体,除吸纳科学教育专业、理工科背景人才外,积极吸纳人文类、艺术类人才加入科学教师队伍。人文类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文化素养、人文关怀,能促进科学教育跨学科融合。美育教师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有很大帮助。

精准人岗匹配,激发人才效能

激发科学教育活力,关键在于实现“人尽其才”。学校围绕学生对科学教育的多元需求,以教师专业素养与个人专长为原点,精准对接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全环节,建立“识专长—搭平台—赋动能”的精准匹配机制,真正做到了“让教师在其最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在课程开发方面,学校深挖教师学科背景与科研兴趣,鼓励并支持其主导开发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校本课程。例如拥有机械设计与3D打印实操专长的教师,深度开发并实施从建模到成品的3D打印创新课程。

在课外探究与兴趣社团方面,学校基于教师个人专长与热情,由其自主申报并领衔组建相应主题的探究小组或社团,如“航模创客营”“星空探索社”等;在研学实践与专业竞赛方面,依托教师的科学行业经验,由教师主导策划并执行深度研学路线;在特定竞赛领域遴选有深厚积累和成功指导经验的教师,赋予其自主权组建并系统化培养竞赛团队。

如何打造教师发展体系,实现定制育才?

传统科学教师专业成长主要依赖个体摸索和经验积累,普遍存在“单兵作战”现象,为了让教师团队形成合力进行有组织的“课题攻关”与“重点突破”,学校打造了特色化科学教师发展体系。

研训强基:构筑科学教育卓越师资的坚实底座

实施系统化、浸润式入职培训,夯实根基,明晰方向。内容涵盖国家教育法规、学校文化与政策、教学常规精要、科学课堂高效管理策略,并深度解读学校的“科研引领、实践创新、融合发展”科学教育理念与STEM/创客教育、人工智能启蒙等特色课程体系,邀请顶尖专家入校进行学科前沿与课标深度解析,组织校内资深科学教师开展“真实教学案例剖析与实验创新工作坊”,确保新教师快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坚持“请进来”,高位引领,精准赋能。学校积极依托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平台优势,围绕人工智能教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科学探究实践等专题承办省市级高质量教研活动。除开展讲座外,增设名师示范课、沉浸式工作坊、课题诊断与协同备课等活动,聚焦核心素养导向、工程思维培养等先进教育思想,将最新科技进展直接转化为教师可操作的课堂实践与项目设计能力。

坚持“走出去”,拓展视野,激发创新。学校系统规划教师高端研修路径,重点选派科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研。深度参与全国科学教育年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年会、国际STEM教育论坛等顶尖学术活动。鼓励教师带着学校特色科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走出去,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一线名师进行深度对话与专题研讨。建立“外出学习—反思内化—校内分享—实践创新”闭环机制,确保前沿理念有效落地,持续激发教学创新活力。

雁阵齐飞:构建分层协同、共生共长的科学教师发展生态

实施“青蓝工程”,促进雏雁展翅。学校深度聚焦学校科学教育特色,为每位新教师配备兼具学科功底与科学教育创新实践经验的“双导师”(教学导师+科学教育项目导师)。导师团队系统传授学校“科研引领、实践创新、融合发展”的科学教育内核理解,指导新教师快速掌握教学要点。通过共研校本科学课程、共备特色课例、共导学生科创项目,实现理念传承与技能提升同步,助力新教师迅速站稳讲台。

坚持“骨干引领”,实现头雁领航。骨干教师以国家、省市级科学教育类优质课竞赛、实验教学创新赛、科创指导赛为实战平台,以省教研院立项课题、市深化课改项目、校级STEM/人工智能专项课题为研究载体,以“竞赛+课题”双引擎实现“以赛促研、以研促教、研教相长”。组织资深骨干教师及名师开展区域教研、送教下乡、成果推广等活动,以“项目+工作室”强辐射提升骨干教师的引领力。

打造“工作坊”教研模式,促群雁齐飞。学校紧密对接科学教育深化改革的迫切需求,以校内科学教育领军教师为“坊主”,深度联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学科教研员、市区电教馆技术专家、高校科学教育研究者、科技企业工程师、校外科技辅导员及本校跨学科教师,构建多元协同研修共同体。聚焦“课程开发、课堂优化、课题研究”核心领域,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联动的联合教研,推动教师实现从“个体成长”到“群体共进”的突破。

数字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科学教师智能成长新范式

数字技术重塑教学场景,赋能教师精准施教。教师将智慧纸笔系统应用于课堂教学以及作业、测试等场景。在科学教育理论学习课堂上,实时捕捉学生高频错题,分层分类,因材施教,形成“当堂补偿→变式推送→次日验证”干预机制。同时,教师应用VR/AR技术赋能,创设沉浸式实验环境开展实验教学,提升课堂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智能评价精准画像,驱动教师专业进阶。学校引入课堂智慧评价系统(CSMS)作为教师发展的“数字镜鉴”。该系统在科学探究课堂中能实时、多维度采集全息数据,并基于AI分析生成课堂大数据报告,精准定位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基于实证的数据反馈使教师教学问题显性化,随后由专家和骨干教师提供精准指导,为教师个人制订数据驱动的改进计划,以实现教学能力的“稳步进阶”与“精准补强”。

如何构建科学教育生态,实现协同用才?

当前科学教育缺乏跨学科协作机制,要打破“学校科学教育就是科学教师的事”的传统认识,学校创新性推动全学科教师参与,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大科学教育生态,为教师队伍注入多元智慧。

课程融合:以“跨界协同”赋能教师课程领导力

深化学科渗透融合。鼓励各科教师深度挖掘学科内蕴的科学元素,将科学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语文课堂融入科普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探索科学知识;数学课堂注重运用模型解决科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强大工具性;美术则开设“科学与艺术”课程,启发学生用色彩、线条展现科学之美。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拓宽学生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

实施跨学科常态化教研。定期组织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语文、美术等多学科教师开展主题式联合教研。例如围绕“生态系统”主题,科学教师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教师探讨生物多样性,地理教师分析生态环境,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创作科普文章,美术教师则指导学生绘制生态图。教师拓宽了教学思路,学生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跨学科思维能力。

开发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学校精心打造了一系列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如《实物编程》《深空探测》《智慧农业》等。这些课程紧跟前沿科技领域,同时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劳动等元素。以《激光切割与粤剧融合》课程为例,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激光切割技术的同时感受粤剧的独特魅力。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为科学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实践空间。

项目驱动:以课题与实践赋能教师成长

课题引领专业深耕。课题驱动教师开发本土化课程,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教师通过承担各级课题,在研究中提升科学教育能力。例如,科学教师与劳动教师合作开展《水稻田与鱼池场景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化实践》项目研究,结合校园“袁隆平水稻田”资源组织插秧活动,并指导学生探究“含氮营养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生项目反哺教师发展。教师以指导学生创新项目为纽带,实现教学相长。生物教师与劳动教师共同设计“水培豌豆苗环境探究”项目,学生小组通过对照实验分析光照、营养液变量对生长的影响,教师由此开发出AI编程“模拟保护色形成”课程,推动教学工具创新。

校内外协同孵化创新。学校整合资源打造实践平台,拓展教师视野。如科技劳动周项目,科技创新组联合劳动科组策划“科学点亮梦想,劳动创造未来”主题活动,科学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火箭发射、3D打印等20余个展项,教师通过跨部门协作提升大型项目组织能力。粤剧文化劳动项目,劳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粤剧云肩设计与制作》,带领学生从文化研究到手工实践,项目获市级“五个一”劳动实践活动奖项,推动教师将传统文化与STEM教育融合。

多方协作:构建“家校社企研”五位一体的科学教育生态圈

激活家长资源,引导家长从科学教育参与者到终身教育导师。学校成立“家长科学导师团”,深度挖掘家长群体中科研工作者、工程师、医疗从业者等专业力量,聘请其担任“校外科学辅导员”。定期进校开设“家庭实验室”特色课程,鼓励家庭建立“微型科创角”,开展长期观测项目,建立“家校科学成果共展”机制,强化家校共育黏性。

借力科研机构,零距离触碰科学前沿。学校打造“科研院所浸润计划”,与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机构共建“青少年科学见习基地”。学生可进入实验室参与短期课题,由研究员一对一指导,亲身经历“假设—验证—结论”的全链条科研实践;开设“前沿科学直通车”课程,以“重大科技项目(如中国天眼FAST)实景直播+在线答疑”形式,解析深空探测、基因编辑等尖端领域。

联动高新企业,在真实场景中培育创新力。深化“科学教育合伙人”制度,与视睿电子等企业共建“问题解决型实验室”。企业工程师带真实项目进校,如“设计节能校园灯光系统”等,指导学生运用工程技术思维完成“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原型制作—迭代优化”全流程;推行“行业精英双师课堂”,聘请专家担任项目导师,与校内教师协同授课。

通过“精准选才筑牢根基、定制育才赋能发展、协同用才激活生态”的三维路径,学校逐渐建成一支高起点、专业化、创新型、协同化的科学教师队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点亮一盏盏科学启明灯。

李大鹏 作者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人民教育》13-14期,原标题为《精准选育·多元协同: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有修改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