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特约通讯员 陈国广)“以前开家长会要去镇上学校,我爸妈在外打工总赶不上。这次老师直接来村里讲,爷爷奶奶也听得懂,还知道了我在学校画的画得了奖!”近日,云南省砚山县者腊乡夸溪村的留守儿童小梅开心地说起了暑假村里开的家长会。这个暑假,砚山县首创的“村级家长会”模式在全县110个村社的1093个村组遍地开花,将教育的温度直接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
对于常年在外务工的李家顺来说,这次回阿猛镇迷法村参加的家长会意义非凡。“以前顶多打电话问问娃的成绩,心里总觉得亏欠。这次会上,老师不光讲了娃的学习,还教我们怎么跟孩子视频聊天才不冷场,怎么跟老人配合管娃。”李家顺感慨说,“听了其他家长的经验,我才知道光问‘考几分’不行,得多关心娃在学校开不开心、交了啥朋友。老师还把娃的作业本带来给我看,看到他进步那么大,心里特别暖。”
作为深入村寨的教师之一,平远镇大新小学教师张素梅对村级家长会带来的变化感受深刻。“以前在校内开家长会,来的多是爷爷奶奶,沟通有困难,很多年轻家长长期缺席。现在把会开到村里,覆盖面广了,氛围也完全不同。在村小组的活动室、祠堂甚至大树下,我们跟家长、村民围坐一起,他们更放松,提的意见也更直接。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有利于我们调整教学和管理方向。”
江那镇中心学校校长付能晶则看到了更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开个会。它像一座桥,让学校真正走进了乡村的土壤。通过村小组干部和志愿者的参与,我们动员了1700多人的力量,把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每个角落。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感增强了,村里尊师重教的氛围浓了。这对我们乡村教师是莫大的鼓舞。”
对于孩子们,村级家长会带来的最直接感受是“被看见”和“被关心”。小峰在维摩乡长岭街村的家长会上,看到在外打工的爸爸认真记笔记的样子特别自豪:“我爸以前总说忙,这次专门请假回来开会。老师表扬我劳动积极,我爸可高兴了,还跟老师保证以后多给我打电话!”
作为文山州教育改革的首创探索,村级家长会已从最初的尝试发展为一项常态化机制。通过“乡镇统筹、村社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的模式,建立了问题反馈清单,着力解决家校共育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砚山将持续优化内容和形式,并期待这一立足乡村实际的‘砚山模式’,能为更多地区提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益借鉴。让学校、家庭、村庄真正拧成一股绳,共同托起乡村孩子充满希望的未来。”砚山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凌涛说。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